艺术
艺术家
艺术品
艺术设计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

如何评价艺术家草间弥生?

第一次在知乎提问,有点紧张呢。上次去上海当代艺术馆,看了草间弥生的展览。她的作品主要是以波点为主,而且很密集。会使有密集恐惧症的朋友感到不舒服。本人对…
关注者
1,456
被浏览
936,347

104 个回答

蔡康永在一篇博文中这样写道:“草间弥生不知是在哪面墙上钻了一个洞,窥知了造物者的某个手势或背影,她从此寄居于这面墙上,在两个世界间来回顾盼。”

这位日本国宝级艺术家的名字一出现,就常常引发各种膜拜和追捧,关于她的艺术衍生品更是在世界范围内热卖,一个被称为“怪婆婆”的女人到底为何有如此魅力?

非常有名,但绝不是一夜成名

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的一个富裕家庭,但她从小性情阴郁。10岁那年,她患上了神经性视听障碍,经她的主治医师诊断还伴随着精神分裂症。

小时候就不爱笑的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斑点状的网,同时她也被大量幻觉困扰,因而常常有自杀冲动。于是,她开始用绘画释放恐惧,试着用重复的圆点把自己的幻觉表现出来并沉迷其中。

草间弥生当时为母亲画的铅笔画已充满了小圆点。这些小圆点被当作是她与世界沟通的途径,她偏执地画下自己畏惧的东西,使之成为常态,从而进行自我治疗。

草间弥生的母亲专心于家族生意,对女儿的疾病一无所知。她认为草间弥生应该成为“收藏艺术品的富家女”而非食不果腹的艺术家。于是,母亲便毁掉了女儿的画布,罚她和工人们一起干活,还经常把她关起来打骂,强烈的恐惧感让草间弥生的精神濒临崩溃。

现代艺术之母:乔治亚·欧姬芙与她的天价作品。

1955年,26岁的草间弥生在书店里发现了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的作品。通过一位懂英文的堂兄帮助,她写信给欧姬芙:“虽然我在远方,虽然我在艺术上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我还是恳请您为我指路……”深受感动的欧姬芙回信给草间弥生,表示愿意在美国推荐她的作品。


虽然童年记忆不尽美好,却极大地激发了草间弥生的创造力。她不但做出了幻觉中那些张牙舞爪跟她说话的花卉植物,还把它们做得越来越庞大,花与植物成为草间弥生后来知名的创作主题之一。

1957年,草间弥生拿到了去美国的签证。离开之前,母亲给了草间弥生100万日元,并告诉她永远不要踏入家门。临走时,草间弥生在家外的河堤上毁掉了数千件作品,表达对母亲的愤怒,并决心彻底舍弃过去。

多年以后,草间弥生回忆:我当时非常清楚,如果想在艺术上走得更远,必须逃离日本这个封闭的地方,必须越过家乡这座高山去触摸外面的世界。

草间弥生在日后的小说《中央公园的毛地黄》中展现了自己的早年经历:孤独潦倒,身无分文。她夹着自己的画在城市中的画廊间穿梭;在租住的公寓里,半夜会被冻醒,一直画画到天亮;从街边的垃圾篮中拾起鱼头和被丢弃的烂菜叶,并用这些材料熬一碗热汤。


草间弥生1959年的作品。在她看来,波点是来自宇宙和自然的信号,地球不过是百万个波点中的一个。

1959年,只身抵达纽约18个月后,草间弥生的5件作品参加了第10街布拉塔美术馆的一次年轻艺术家群展。每件作品都是在一个稍暗的灰白色背景上绘满网状图案,她的圆点引起了纽约知名评论家的注意。

草间弥生组织的“千船会”展览,《纽约时报》这样评价她60年代的作品:她的作品完全排除个人情绪,以一种偏执的重复令人感到困惑。

1964年,草间弥生组织了名为“千船会”的展览,她把阴茎模样的软雕塑塞进船里,摆满了整个房间,房间的周围都是这些作品的图片。那些突出的阴茎从墙壁上的印刷品中得到回应,所有人都感觉被淹没其中。由于受精神疾病的影响,草间弥生还将极度重复扩展到雕塑和装置艺术领域。

在草间弥生“千船会”展览的开幕式上,安迪·沃霍尔带着极震惊的表情观赏且对其完美表现大加称赞。相同时间段,安迪·沃霍尔就像经营模仿品的批发店般不断吸收周围的一切元素。

三年后,安迪·沃霍尔在个展上所展示“牛首交错”的作品,可以看出受到了草间弥生的影响。

有趣的是,1966年,安迪·沃霍尔的展览“牛首交错”和“千船会”形式相似。草间弥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指出包括安迪·沃霍尔在内的美国艺术家曾经借鉴过自己的想法,而这些人在美国功成名就。

即便是在举办轰动一时的“千船会”展览后,草间弥生还是不被纽约主流艺术圈所认可,甚至总在财务上深陷困境。

1966年,她在威尼斯双年展时的户外装置艺术,是以两美元一颗的价格直接销售展出的银球作品,她试图以这个举动来批判当局反对艺术家出售自己的作品。

1967年草间弥生的作品

1967年,当得知无法获得预期的展出机会时,她开始自己演出。草间弥生的标志性圆点蔓延到千奇百怪的物体表面之后,又铺到了现场行为表演的裸体之上。


她在受邀的众多模特身上装饰出了无数的波点,并称其为“人体嘉年华”。后来,一名波兰学生报了警,活动因此中断。


1968年,草间弥生疯狂组织“人体炸裂”的系列裸体集会后,迅速成为美国媒体追逐的对象。她化着浓妆、披着长发、穿着自己改制的奇装异服,依傍“自由女神”像或在中央公园的“仙女爱丽丝”雕像处恣意地表演。人潮从四面涌来,每个观众需要付两美元“门票”。借此行为艺术,草间弥生终于获得了不错的收入。

“人体炸裂”系列裸体集会

1969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一次展览之后,这个日本女人成为《纽约时报》的封面人物,其头版图片的副标题却是:“但,这是艺术吗?”

草间弥生内敛而安静,年轻东方女性的面孔在纽约艺术界非常新鲜。而在行为表演中,她疯狂且投入,彻底释放甚至裸露登场。她的一些老朋友开始疏远她,认为草间弥生为求成名已经把自己降格到非艺术家行列。远在日本的草间弥生家人得知她在公共场合的放荡言行后深感恐惧,彻底终止了和她的联系。

到20世纪70年代初时,草间弥生迎来了她在纽约最辉煌的时期。当时的波普明星安迪·沃霍尔在他的工厂养着各式各样的嬉皮士、吸毒者和同性恋演员。同样,草间弥生身边随时都簇拥着一群嬉皮士,保护她不受各种社会保守人士威胁恐吓。

她还拥有一个名为“草间舞蹈团”的裸体舞蹈团,团员都是16至20岁的美少年同志,她把这些美少年安顿在纽约东村的工作室里面,而她本人则常常在背后冷静地看着这些美少年毫无禁忌地疯狂派对。

在草间一生的创作当中,“性”是重要的主题,她通过不断地描绘性、推动疯狂的性解放,在视觉上用性暴力来消解她内心的创伤。她在自传中提及:“我从童年到青春期的成长环境和经验,可能是我厌恶它的根源。我讨厌男性性征,也讨厌女性性征,这两者对我来说,都是我恐惧的对象。因此我拼命做那些厌恶的、不喜欢的、可怕的形体,然后超越它们

1971年以后,草间弥生逐渐把注意力转向小说创作,并停止了自己的激进行为。这位艺术女王还把她的圆点延伸到其他创作上,建筑、时装、靠垫、手机、汽车等都在热卖,昔日纽约轰轰烈烈的“前卫女王”至今依然引领时尚。


重复的波点,不仅是时尚或者装饰,这种具有强烈风格的标志性的元素,无时无刻不强调着无限的永恒和延续性精神。

在日本,年轻人穿着的服饰中,带有圆点图案的服饰约占30%左右。草间弥生10岁就开始运用非对称的半身红半身白的毛衣装饰自己。至今为止,她的服装全部是由自己设计。波点和她的精神病一样,成为她身上最深的印记。

草间弥生自己的装扮与她的作品常常有很强的同质性。


柏拉图之恋

1962年,33岁的草间弥生已经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前卫艺术家。一天,草间的经纪人对她说:“这两天我们会去见一个奇人,不过,记得穿上你最漂亮的衣服。”草间弥生还不知道,她的经纪人要带她去见的是传奇艺术家约瑟夫·康奈尔。他生性孤僻,不会把作品卖给陌生人。但是,传说只要带漂亮的女生上门拜访,他就会把作品卖给对方。就这样,草间弥生穿上她的和服、系上银带,和她的经纪人一起去拜访这位神秘的艺术家。

美国传奇艺术家约瑟夫·康奈尔

当草间弥生和经纪人推开这位艺术家的门时,她才发现,这位男子的作品曾经三个月前与她的作品共同展出。约瑟夫·康奈尔对草间弥生一见钟情,以至当场卖出一件“盒子”作品给这位经纪人,经纪人如获至宝。

约瑟夫·康奈尔的盒子系列作品,具有强烈的怀旧气质。

约瑟夫直言不讳地对草间表达:“我从来都没有见过像你这样可爱又漂亮的女生”。从他们见面的第二天开始,草间就开始收到对方情意绵绵的诗。几乎每天,约瑟夫都会把草间的信箱塞爆。并且每天都会接到约瑟夫的电话,有时候一通电话长达五六个小时,甚至已经影响了草间的日常生活。这种情信与电话持续了十年,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纯洁和神圣的关系。

草间弥生与约瑟夫·康奈尔的甜蜜合影

在这段关系里,约瑟夫的母亲扮演了十分畸形的角色。有一次,草间与约瑟夫在自家草坪上接吻,被约瑟夫的母亲看见,后者盛怒之下提了满满一桶水从他们两个人头上浇下去,并威胁约瑟夫:“不可以碰女人。我不是已经跟你说很多次了,女人很脏,是梅毒和淋病的巢穴!”草间弥生不能忍受这样的待遇,她曾经提出要离开,但也经不起约瑟夫的苦苦哀求。

草间弥生与约瑟夫·康奈尔的甜蜜合影

当时的纽约,见过约瑟夫真面目的人屈指可数。约瑟夫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并且在母亲的影响下对女性有严重的心理障碍,但同时也在感情上产生了扭曲的依赖。尽管草间和约瑟夫相互欣赏对方的才华,但约瑟夫的占有欲和他的母亲都让草间感到厌烦。可是,只要约瑟夫给草间打电话,她就会乖乖地去找他。

约瑟夫·康奈尔的盒子系列作品,他是微型装置艺术的奠基人。

约瑟夫有时候会买草间的作品,并且明确地告诉她这张作品可以在什么画廊卖到什么价钱。他们在交往期间,草间弥生还跟超现实主义的大师萨尔瓦多·达利走得很近。

有一次,他们正在喝酒的时候,草间给约瑟夫打电话:“达利想要见我的时候,都会叫劳斯莱斯来接我。你也应该对你最心爱的情人表现一下啊。”结果不到五分钟,就有一位年长的女性给草间打电话:“草间,我会陪你一起去约瑟夫·康奈尔那边。”这位女藏家过了一会儿,开着奔驰把草间带到约瑟夫家里。

约瑟夫·康奈尔送给草间弥生的作品

草间弥生和约瑟夫的艺术理念相距甚远,约瑟夫的作品是维多利亚式的内敛、理性甚至充满童真。而草间弥生在纽约时期的创作大胆而疯狂,似乎为了摆脱她过去在日本以及童年时期的所有压抑。1967年,38岁的草间弥生脑子里疯狂的想法和当时纽约社会弥漫的嬉皮风不谋而合。这一年,草间成了媒体记者的追踪对象。

约瑟夫·康奈尔的“草间弥生的裸体盒子”

约瑟夫去世之时,草间恰好回了东京,他们最后一段对话是约瑟夫请求草间不要离开他去东京,还有他念念不忘要完成的作品“草间弥生的裸体盒子”。自从约瑟夫去世之后,草间的精神状态日益恶化。次年春天,她身体第三种病状发作,她回到东京接受手术治疗。此后,草间在东京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草间弥生还认为这些点组成了一张巨大的捕捉网,代表了她的生命。

草间弥生在自传中回忆约瑟夫:“我从约瑟夫身上学到很多。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譬如说,那种基于侍奉神的立场进行创作的态度。他不是为了自己、名誉或金钱,而是为了亲近神才创作。没有比他更纯粹的人了,在我所有创作艺术的朋友当中,他是最伟大的。

住在精神疗养院的艺术天后

约瑟夫·康奈尔去世的第二年,草间弥生从纽约回到东京。离开艺术家与评论家,逃出媒体视野,在精神疗养院生活,一住就是40年,她的后半生从这里起步。


每天白天,她到附近的工作室“上班”,晚上又回到疗养院,一边就医、一边看书。她很少会见客人,不逛百货商店,不用电脑和手机,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在这里,草间弥生唯一要做的,就是创作。其余的事情,助手们都会帮她处理好。有人形容,这些伴其左右数十年的助手们,就像一层又一层的棉花,保护草间弥生这个易碎品免受伤害。她强调:“我的一生,我活着的每一个日子,都必须与艺术相关。要是人可以有来世,我还想再做艺术家。无论生与死,艺术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切。”

世人给她贴上了很多标签:波点女王、和荒木经惟齐名的日本坏品位、世界上身价最贵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但在草间弥生的眼里,自己或许只是一个“停止创作就会自杀”的精神病人。


精神疗养院的生活打磨掉了草间弥生的叛逆,她的作品回归到了绘画和雕塑,布满圆点的南瓜系列成为了经典。

在疗养院附近的工作室里,她每天创作8小时以上,依然觉得“停下来就会头疼”,完成了包括巨型南瓜在内的数千件作品。同时,她还发表了十几本小说和诗集。


草间弥生的近作中鲜艳的平面图案是诡诈的,持久凝视其作品,它们即刻将你催眠进入她熟悉的黑暗里和令人眩目的深渊中。草间弥生为自己荒诞的幻想赋予了一个明确的形式,她再一次证明,创造力足以战胜自我的退化。

直至今日,草间弥生仍然有看报纸的习惯,而且往往是从政治部分开始,她始终以艺术家的眼光在观察这个世界,她用半个世纪不断地艺术创作来证明自己;她和安迪·沃霍尔、小野洋子等先锋艺术家共同见证了当代艺术史。2009年底,英国《泰晤士报》公布20世纪最伟大的200名艺术家的调查结果, 草间弥生和毕加索、塞尚、村上隆等名列其中。

谈及那些风云人物时,她特别可爱地强调:“我始终前卫。我跟别的老人不一样,我从几十年前开始就是前卫艺术家,现在我还是。其他人要不是死了,要不是老了,但我永远是前卫艺术家 。我是最有才华的,而且我一心工作。你记住啊,我不是波普艺术家,我是前卫艺术家,这个不能再写错了。”


阅读更多原创内容请订阅微信公众号“芭莎艺术”(ID:bazaarartchina)

编辑于 2017-04-03 10:20

今年3月22日,

草间弥生刚刚过完了她90岁的生日。

2017年,所有在世女艺术家的拍卖榜上,

她以1亿美元的拍卖总价位居榜首。






纪录片《草间弥生——无极》片段

除了是目前全球身价最高的女艺术家,

草间弥生还有很多被公认的标签:

波点女王、精神病人、日本怪婆婆……

草间从童年起,就得了神经性视听障碍,

她看到的世界,就像隔着一层布满斑点的网,

圆点从桌上、墙上、窗户里不断地长出来,

动物和花朵在她耳边说话。

她的一生持续幻视、幻听,非常恐怖。




草间弥生和软雕塑作品《堆积》1962



《无限镜屋——阳具原野》1965



2012年,草间弥生在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

展出《我的永恒灵魂》系列

1970年代,草间从纽约回到日本后,

一直住在东京新宿区的一家精神疗养院,

她的工作室也在附近,

40多年来,她就这么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

重复地画着无限与反复。

不论世界上多有名的美术馆,

只要是草间弥生所到之处,

门口都要排上好几个小时的长队。

她创造的南瓜、圆点、镜屋,

都像一场迷幻的梦。






今年3月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草间弥生大展

今年3月,草间的展览来到上海。

我们见到了东京草间弥生美术馆的馆长,

他和草间弥生相识已超过40年,

他为我们讲述了草间弥生漫长、曲折,

为艺术燃烧的一生。

自述 建畠晢 编辑 王微辣





草间弥生美术馆馆长接受一条采访

我叫建畠,是两年前新建成的草间弥生美术馆的馆长。除此之外,还担任多摩美术大学校长和其他美术馆馆长的工作。

我认识草间不止40年了。1975年,草间老师结束了在纽约十几年的生活回到日本,在银座的小画廊里办了拼贴画的个展。我去看那个画展的时候,第一次见到她。从那时就认识了,一直相处到现在,真的是很久了。




草间有很多种特质,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

长相上就挺有存在感的,可能会被觉得是可怕的人吧,但她其实就像天真无邪的少女一样,非常有魅力,也很友好。只是对待艺术极其严苛,对于只想利用自己的人或者根本没有理解自己作品的人,会很排斥。

在我看来,她是苛刻和温暖并存的一个人吧。






《南瓜》2019

上海的展览

草间的回顾展,世界上能想到的美术馆,基本都办过了。比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英国泰特美术馆、法国的蓬皮杜、西班牙的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当然,在中国的北京、上海,也办过展览。

这次上海的展览,更着重于不同特色的新作,十分生动地展现了草间老师当下的全貌。






《无限蕴藏的波点希望将永远笼罩宇宙》2019

2019上海新展,用了美术馆的两层楼,第一层是装置作品。

特别高的天花板下面,黄色和黑色的气球从地上长出,高至天顶。进入这个房间,令人震撼的存在感扑面而来,这样壮观的设计我也是第一次见到。






《无限镜屋——我永恒的灵魂熠熠生辉》2019(内景)

镜子屋,把整个房间都变成了镜面,中间又增加了小的镜子屋,能进到里面去看。

波点的图案相互反射的同时,观众的样子也映照在镜子里,无限地被镜面反射。这就是草间老师一直说的“自我消融”,仿佛融入到无限反复的空间中去,这是只有在她的作品中才能感受到的独特体验。




《我的永恒灵魂》绘画系列 2009-持续创作中

第二层,是草间最新的绘画作品《我的永恒灵魂》系列。

今年3月22日的生日过完,她就90岁了。这些年,她一直以丝毫不逊色于纽约时期的热量在创作,仿佛现在正处在人生创作的巅峰期、第二个黄金期。

像这里展出的大型作品,基本两三天之内就完成一幅。这个系列的作品已经有了五百多件了,她真的是毫不感到厌倦地一直一直在创作,让人完全感受不到是这个年纪。




《白色河水流过》2018



草间老师在创作这个系列之前,是偏向于单色系作画的,只用一种颜色来表达。而新系列突然颜色丰富了起来,像红色、蓝色、绿色、黄色,这一类原色性质的色彩,非常华丽地登场了。

除了波点、网眼,出现了大量的具象的图案。鱼呀、人脸,都是她的自画像;还有鸟、高跟鞋,这些让人感到亲切的图案。




草间老师从创作初期到最近的作品,一直都将“爱”作为自己创作的核心和动力。

首先她是有一些自我陶醉的,自恋、有很强的自尊心,自己爱着自己,并且希望能被很多人爱着。但又并不是单纯以自我为中心的爱,同时还有她对世界的爱,通过爱使世界和平、通过爱来拯救世界,还包含这样强烈的愿望在里面。

这让我觉得,她不仅仅是一个非常有才气的艺术家,更是我们的财富,是十分伟大的存在。




影像作品《草间的房间》(1999)片段



草间弥生10岁时的绘画手稿

草间弥生的奇异世界

波点

草间被称为“波点女王”。从5岁就开始画波点,这是她每天看到的幻觉的写照,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无数的波点反复地出现,组成了她这个人最核心的东西。

草间的世界被完全相同的波点图案掩盖住了。她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作画之前,就开始画出她看到的世界。

那是十分可怕的画面:周围不断增生的波点和花,不断向自己袭来,附在自己身体上,又吸收到自己的身体里。

看到这样恐怖的幻觉还敢于画出来,可能是出于本能吧,是一个5岁的小孩感到非常压抑、想要逃跑,自然而然产生的艺术疗法。




绘画《南瓜》2003



装置《我对南瓜永恒的爱》2016



2004年,草间在自己的南瓜作品前

南瓜

“南瓜就是我哦,是我的自画像”,她说。

草间的南瓜在中国是非常有人气的图案,无论绘画、版画、雕塑里都有。但和波点不同,南瓜并没有出现在草间早期的作品里,最早出现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这次在展览的大门外面,也有一个巨大的南瓜。

为什么说南瓜是自画像呢?南瓜胖胖的,很可爱,草间也是胖胖的,也有着天真烂漫的少女的可爱。同时南瓜身上有深深的凹陷,有巨大的存在感,可以说是既可爱又不失威严。这也是草间对自己的描绘。




草间弥生10岁肖像照





花朵和植物

草间是名门之后,家里是栽培种子进行售卖的大公司,所以她从小对各种植物都很熟悉。在她的幻觉中,也有花朵模样的图案在墙壁上增殖。可以说,花朵对她而言,是保有自己原创身份的一种图案。

这些花朵看起来属于童话世界,非常梦幻、幽默,可仔细看看,又觉得很独特,有点可怕,像是有毒的植物。如果这些花实际出现在你面前的话,会有些吓人,令人不安。

草间的作品里,有着非常美丽、惹人喜爱、像童话世界一般的快乐景象,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暗藏玄机、不稳定的氛围,仿佛哪里藏着可怕的东西。这种像谜一样的反差,吸引了很多人。这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我的永恒灵魂》绘画系列



《无限镜屋——永恒的爱》1966



《悲伤的吊灯》2016

无限的反复

“无限的反复”是草间创作的唯一原理。

那些像波点、眼睛、网眼、人脸一样的图案,都在不停地重复。这是专属于她的创作手法。

对普通人而言,同样的东西反复出现,就会感到疲惫和厌烦,但草间仿佛可以永远继续下去,不停重复也不会悲观,不会失去紧张感,不会觉得累,她只是一个劲地重复着。

但这并没有使她的作品陷入单调,图案的重复体现在绘画、雕塑、装置、影像、表演里,在各个领域都广泛地使用着。




草间在威尼斯双年展表演《水仙花园》1966

所有作品都成功的天才

草间喜欢利用镜子的反射。用两枚镜子,就能制造出无限的反射、无限的空间。

她最初出现在1960年代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并不是作为日本去的,而是像游击队一样,做了一个镜面球的水上表演。她在正中间的意大利馆前,排列了很多镜面球,然后自己躺在中间,只要付1美金还是2美金,就可以观看表演。用《水仙花园》做标题,来展示自己的表现欲和自己对自己的爱恋。

表演开始之后,展馆告诉她,这里禁止私自卖票。虽说后来被允许展出了,但更像是不请自来的展出。






草间在威尼斯双年展表演《水仙花园》1966

2001年,我担任横滨三年展的艺术指导,就拜托草间再做一次这个表演。横滨是个港口城市,有条运河,我想,如果能利用运河做户外装置艺术会很好,于是和草间说了这个想法。

她甚至都没有很仔细地考虑这件事,立马就向中国订了2000个镜面球。

表演当天傍晚,草间开始从桥上往下面的运河里扔镜面球。很多的电视台、媒体记者都来了,她就被100个左右的人围着。




《水仙花园》在美国Philip Johnson的玻璃屋展出 2016


镜面球是金属的,当它们渐渐地在河面上铺开的时候,互相碰撞,发出了嘎吱嘎吱的声音。夕阳西下,橙色的云在天空中流动、映在2000个镜面球上。运河水面上的镜面球,随着草间一个个丢下去,慢慢扩展在整个运河的水面上,真的是非常美丽的景象。摄影师和记者们都呆呆地看着这个景象,甚至有人因为画面太美而哭了出来。

最初草间向中国订这2000个镜面球的时候,我忍不住想,她怎么能因为这么随便的一个想法,就果断地做了决定?但当我看到这个景象,我觉得天才就是会从这种偶然的想法、突如其来的idea里,抓到世界的本质。




2012年,草间在纽约惠特尼美术馆的回顾展

镜子是很难使用的,不实际做很多实验的话,很难想象会呈现出什么效果。而且草间的作品中还有半球面体、LED之类的材料,使得计算反射效果难上加难。

但草间完全不做任何测试,突然有了想法就立马把它变成现实,完全没有试错的过程,结果往往总是能按她想的那样一口气就成功。怎么说呢,就是天才。




草间弥生(右二)家庭合影


《无题》1939

10岁的草间用波点画的母亲

被误解的“丑闻女王”

草间在年轻的时候就一心想成为画家,但她母亲在家里全权掌握着一切。她母亲很想让她嫁人,她又是非常美丽、非常有魅力的名门之后,所以有很多人来求亲。但是草间对这件事情完全没有兴趣,只是专心在画画上。母女之间因此有了很激烈的争吵,她的画被全部毁掉了。

1958年,草间27岁的时候,她为了实现自己成为画家的野心,决定去纽约。当时还有一位可以说是艺术开拓者的英国艺术家Georgia O’Keeffe,很认可她的才能,是她去纽约的另一个原因。

周围的人听说她想留学,都劝她去巴黎。巴黎是美术的发源地,学绘画的人都会选择去那进修。但是草间本能地知道,自己该存在的地方就是纽约,她也的确是在纽约崭露了头角。




1961年,草间在纽约《无限的网》绘画前

纽约艺术圈,当时正好处于非常剧烈的时代更迭期。

被称为抽象表现主义的Jackson Pollock、Mark Rothko都在创作行动绘画,那种着重于绘画行为、富有感情的画。

草间否定了这样的画,更加固执地使用重复的方法来对抗这个世界,追求自我,在60、70年代的纽约打开了全新的艺术领域。






1960年代,草间在纽约的工作室

她不仅仅是把自己想象中的东西画下来,也开始使用成品图案,虽然有人会说她的作品是极简主义或波普艺术,但草间很讨厌别人给她贴上标签,你不能把她归入任何流派里。

但我觉得,当时有很多人受极简主义、波普艺术的影响,特别是Andy Warhol和草间也有过接触。时代精神、社会精神是一代人共享的。




草间在纽约中央公园爱丽丝雕像

她在纽约作为艺术家是很成功的,一边还抱着拯救世界的反叛精神,参加了很多先锋活动,立马成为开拓新领域、备受瞩目的人。

后来越南战争开始了,她在美国做了很多即兴演出。

她召集了很多男女全裸游行,在中央公园爱丽丝雕像的地方聚集了全裸的人;也曾闯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雕塑公园,那里有个展示毕加索、Henry Moore等雕塑巨匠肖像的地方,草间找来20个全裸的男女,自己也全裸着进去,和雕像sex,后来被保安赶了出来。




1967年,草间的反战行为艺术

像这样的即兴演出,她都是想用爱拯救世界,更具体地说是反对越南战争。

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里,草间闯入雕塑公园被保安追赶的事也被改成了纪实电影,她偶尔会去看这部作品。对她而言,这也是值得纪念的一段回忆。




1965年,草间在荷兰的美术馆

虽然外界现在对她做过的这些事评价很高,但是像游行啊、裸体表演啊之类的,看起来有点像野兽的行为,所以在当时被写成了丑闻。

日本的新闻媒体把她称为“丑闻的女王草间弥生“,更何况草间家是名门政界的人,这样的新闻对亲戚而言也是非常困扰的,于是他们停止给草间寄生活费。

她在纽约也闹得沸沸扬扬,身体也不太好了,并开始对纽约的生活产生厌烦了,就回到了日本。

后来她又被恶意报道写成是在纽约成为败家犬才逃回日本的,这就是我一开始知道的草间。当时,我觉得她真的是很可怕的女人。




1960年,草间在纽约的工作室

我和草间最初的相遇是1975年,在银座一个小小的画廊里。

我战战兢兢地去见她,记得她就坐在我旁边,但我因为太害怕了,不敢看她的脸。让我受到冲击的是,看到了她的拼贴画作品。我真的非常震惊,觉得她就是个天才,这么厉害的天才竟然在这个小小的画廊里,我感动得都开始颤抖了。

这个画家被误会得很深,即使有名,也是以“丑闻女王”而出名的。我觉得我一定要告诉社会,草间弥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画家。




“我想用爱拯救世界”

和草间相遇的时候,我才25岁左右,在美术馆里就职,是那里最年轻的职员。

我在想怎么能让世人知道草间的时候,定了几个目标:一是要让草间成为威尼斯双年展的日本代表艺术家,二是计划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始,到世界各个有名的美术馆里做回顾展。

我当时既没去过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也没去过威尼斯,这其实只是一个奔三青年随便的想法。




1993年,草间弥生在威尼斯双年展

1993年,我偶然接到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的展品委托,自然觉得除了草间,没有别人更适合这个机会了。她也尽全力参展,有了很大的反响。

之后她就联系我,帮她筹备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个展(1998年)。能这样实现愿望,我觉得真的非常幸福,也非常好运。

草间有过非常困难的时期。她遭到过各种误解,亲戚里也有很难搞的人。最过分的是,她在松本的高中把她从毕业薄里除名了。虽然有各种过分的事情,但她现在取得了让人惊异的荣誉,在国际上得到很多奖项,也成为了日本的代表艺术家。



《消融的房间》2002

她不是一个会搞政治斗争的人,只是一味地创作、创作、创作。

但她也并不只是画画,还涉猎过很多领域。她会做雕塑、影像、艺术装置;觉得自己是个歌手,也会写词;写小说,也拿了文学奖。




草间是个挺自恋的人,喜欢展现自己。但是从有一天开始,她突然开始讨厌起包括媒体在内的,所有会展露自己的东西了。

不论在日本国内,还是外出的时候,看到草间总是会有很多人来围观,想拍她的照片或是让她签名,在医院里也有很多病人是她的粉丝。一开始,她还会签名,但是最近全都拒绝了。

不论是中国的展览还是日本的展览,不论是多有名的美术馆,开幕之后她也不会再出现了。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体力也跟不上了,她好像渐渐地觉得,被很多人拍下她的照片是件痛苦的事情了。




对现在的她而言,成名啊成功啊,都不是很重要了。她现在完全专心在画画上,渐渐对别的东西都没有了兴趣。

不仅如此,最近她也不愿意卖自己的作品了。

比起日本,在中国、东南亚、欧洲都有更多的人想买她的作品。像是这里展出的系列,或者纽约、伦敦画廊里的作品,都能卖出非常高的价格。

最近她觉得作品被卖掉之后,就在她眼前消失了,因此产生了一种抵抗感和恐惧。她希望作品能在自己那里,萌生了不想卖作品的想法。现在完全没有因为作品价格越来越高而产生喜悦的心情了。





我对草间非常敬爱,也很熟悉,我觉得我们是志趣相投的。但因为草间有异于常人的能力,是个天才,所以我并没有受到她的影响。我们就像是互相接壤的土地和海洋,互相熟悉,但是难以影响。

现实中,觉得草间真的很厉害的时候是,她虽然完全像是在另一个世界住着,但她很关心现在的社会和现实,有很强的危机感。特别是最近今年,她读了很多关于政治、经济、社会类的书,使得这份危机感越来越强。

这个人并不单纯是画画的天才,而是对当今社会现状有深刻考虑的人。她是真挚地认为,只有通过爱才能联结这个社会、才能防止战争。

有这样厉害的人在我身边,对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鸣谢:上海复星艺术中心、草间弥生工作室

编辑于 2019-03-31 12:26

虽然我也有密集恐惧症,但是看到草间弥生的作品并不会感觉难受,反而有种震撼的力量。


88岁的草间弥生,即使已经成为在世身价最高的女艺术家,依然坚持创作着当今最前卫的作品。年轻时的她叛逆不羁,老年却显得异常童真,这让我对她非常好奇。


艺术不同于设计,想要了解艺术,一定要从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开始,了解她的世界观和思想。


我创作了一篇漫画来讲讲关于草间弥生的故事:



在1935年的日本松本市,你可能经常会在街上看到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女孩,鬼鬼祟祟的跟踪着一个男人。



那不是女版名侦探柯南

而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艺术家:


草间弥生跟踪的人是:


指挥草间弥生跟踪爸爸的人,则是:


跟丢了爸爸,就会被妈妈骂,每天都会被卷入父母周而复始的争吵。在这样奇妙的家庭里,草间弥生十分痛苦。


她常常会出现幻觉,感觉被数百个堇花包围,花朵们带着怪异的表情,像一个个人一样骚动。


在暗淡的水池边,绿藻下面还会出现人影。草间感到自己的灵魂无数次被人影拖出,错乱的身心被拖入了未知的虚幻世界。



发生幻觉和幻听时,年幼的她只能颤抖着跑回家,给妈妈讲述自己看到的景象,但妈妈从不相信她。


在无人理解的封闭环境下,她多次想到自杀。但最终她选择拿起画笔,记录下自己所看到的幻想。画笔下的圆点成为了她与这世界对话的唯一通道...画画成了幼小的她自我疗养的方式,


她成为了创作的囚犯,
创作成为了她的医生。


日后我们能看到她的作品有“崩溃和累积”“增生和分散”“粒子般的消散感”“看不见的宇宙回声”这样的概念,都是基于她儿时的经验。



当时的日本社会普遍认为“女生当画家没前途”。草间的家庭十分富裕,属于资产阶级,会赞助当地的画家,但若是自己的女儿当画家,就要另当别论了。


母亲只要看到草间画画,就会掀翻桌子,把画撕破丢掉。在这样的情况下,草间弥生还是顽强的画了好多张画,层层叠叠的堆到天花板。


如果不是一直在画画,自闭又
敏感的我应该很早就自杀了。



后来,她进入了京都的艺术类高中学习,但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大家拼命把图画得很精细。


于是她完全不去学校,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拼命画画,陪伴她的只有她最爱的南瓜。她觉得南瓜的外形实在是太可爱了,让她有强大的安定感,于是试着用写实的方法画了一个月的南瓜。每天,都忘记世间的一切,画到朝霞笼罩京都...



草间弥生不想呆在让人窒息的日本京都画坛,一直想要去辽阔的远方。她很好奇:漆黑黑的群山后面到底是什么呢?


于是她有了去美国的想法,她在大使馆的《名人录》里找到了美国著名艺术家乔治亚·欧姬芙的地址,并鼓起勇气写了封信,同时寄出了14幅水彩作品。


没想到20天后,欧姬芙就回了信,表示自己愿意帮助草间弥生,同时把她的画推荐给了自己的经纪人。



这对于远在日本,默默无闻的草间是巨大的鼓励。她始终认为:要继续走在创作这条路上,呆着有阻碍,陈规,偏见的老家,是绝对没有希望的。她下定决心离开这里...


临走前,她在家乡的河滩附近,将自己的数千份作品全部毁掉,决定和自己的过去彻底割裂。也坚信自己去了美国会超越从前的自己,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如果当时没有去美国的话,
我就不会是今天的草间弥生了。



到了美国后,草间在纽约租了画室,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但很快,随着口袋里美金一点点用光,她在美国陷入了贫困的谷底。


她捡了一块坏掉的门当床睡,每天用画画来抵御寒冷,吃朋友送的瘪栗子,杂货店丢掉的高丽菜。



虽然现在两手空空,可她一心改革艺术,全身的血液都在为之沸腾。随后,她在纽约的每一个作品都意味着一个词:颠覆



颠覆一:艺术可以没有“视觉中心”吗?


她在工作室立起一面巨大的黑色画布,然后在上面尽可能用极细的笔触画满数百个圆点,完全不留空隙的编织了一张白色的网。不知不觉间,从手到脚,房间里的一切都会被这张网所覆盖...


这张画没有整体构图,更没有视觉中心,没有遵循艺术作品的常规做法,观看者会感觉到茫然:whaaaaat?



但它反复呈现的千丝万缕的恒常运动,却让观看者被一种暗示与沉静的气氛所感染,进入“空无”的眩晕中。


《无限的网》在展览上大获好评,并暗示了“普普艺术”的到来。



颠覆二:艺术可以让众人参与吗?


草间弥生从1967年开始策划行为艺术的演出,她的演出即使在现在也是极其大胆的。参与者脱掉衣服,在彼此的身上画上圆点。


我会用圆点包覆你的身体,
消融自我是唯一的解脱。



这一行为虽然违反了十几条美国的法律,却受到了嬉皮士们的追捧。她用行为艺术来发出反战和性解放的宣言,甚至创设了裸体彩绘的集团。


颠覆三:艺术可以像热狗一样卖吗?


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她以两美元一颗的价格直接销售展出的银球作品,想要批判艺术界的商业化。但这种行为震惊了整个双年展的策展单位。


“艺术作品是神圣的,你竟能卖得这样廉价?”



她就这样一次次刷新着人的观念和眼球,逐渐在美国艺术界走的越来越远。


在纽约,草间弥生不只收获了艺术界的声誉,还拥有一段柏拉图式的爱情。那就是传奇艺术家:约瑟夫·康奈尔。他对草间弥生一见钟情:“世界上竟有这么漂亮的人儿。” 于是每天送信,对草间弥生展开攻势,热爱艺术的两人很快走到一起。


但约瑟夫·康奈尔的母亲对他们的关系极力阻碍,让约瑟夫认为女人是污秽的...而约瑟夫由于有轻微的恋母情结,非常相信自己妈妈的话。



在草间一次去日本的途中,约瑟夫去世了...在他去世前,还念念不忘要完成“草间弥生的裸体盒子”的作品...她失去了心爱的人...



在这之后,草间的病情越来越恶化。


一天,她回到日本,穿着她特有的鲜艳夺目的衣服,走进医院说:



她将工作室设在医院的对面,每天早上十点开始创作,晚上六七点离开。自此又开始了漫长且孤独的创作时光。



她创作了无数让人向往的作品。

无限的镜屋,每人的观看时间为45s,因为有16万人排队...


海边一颗孤独的南瓜,现世的喧嚣之外,还有宁静的空间。


不可描述造型的软雕塑


连川普的女儿都去和她的作品《消融之屋》合影并po到了instagram上,瞬间收获了14万的赞。


艺术的潮流时刻在变化,草间弥生不希望自己的创作风格像百货公司的橱窗一样更换,始终用自己内心世界的波点来挑战时尚。



如今,只要她在哪个城市办展,大家都会蜂拥前往排队看一看她的梦境。


她成为了当代在世作品价值最高的女艺术家,她的作品价值增速是北京房价的10倍,作品《白色28号》在2014年纽约佳士得拍卖中卖出了710.9万美元的高价。


波点也成为了时尚和潮流的代言元素。



她说自己是一个“一停止创作就会自杀的精神病人”。如今,八十多岁的草间弥生依然没有停止创作...她始终怀着这样的信念:



我要以我的艺术
填满亿万光年的浩瀚宇宙,
我要让地球上
所有人看到我的作品,
怀着这样的希望,
我的心在燃烧。




“密集恐惧症”“精神病人”“圆点女王”“怪婆婆”,世界给她贴了无数个标签。


但她不需要成为任何标签,也不需要成为任何人,感谢她的坚持,也感恩整个世界认可了她的幻想世界,让我们能在走进她梦境的同时,忘却现世的烦恼。

编辑于 2017-12-18 09:54

说到草间婆婆,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人们总说自己有密集恐惧症,说草间婆婆的作品太密集,可她一旦跑到哪个城市办展,大家一定会蜂拥着乖乖去排队。没办法,草间婆婆就是有这种迷之魅力。

今年2月23日至5月14日,草间弥生在华盛顿第一次举办了大型个展《草间弥生:无限镜屋(Yayoi Kusama: Infinity Mirrors)》,并就此开启了她的北美巡展。华盛顿人民激动坏了!终于能亲眼看到波点大南瓜了!

图 Hirshhorn instagram

特朗普的女儿、被称为“美国第一千金”的伊万卡·特朗普(Ivanka Trump)在instagram上po了一张“消融之屋”的照片,已经收获了超过14万个赞。可以说,整个北美的社交圈都沸腾了~

不只是伊万卡,据统计,三个月内共有近50万游客来看了草间婆婆在华盛顿举行的展,34,000张照片被分享到了instagram上。


图 Hirshhorn instagram

而要说最大赢家,除了草间婆婆本人,要数举办这次展览的华盛顿赫希洪博物馆(Hirshhorn Museum)。它的平均观展人数不光相比去年翻了一倍,且一举破了自己历史上的春季展览访问记录。

随之而来的还有大笔收入。为了观展体验,草间婆婆最有名也最适合拍照的“无限镜屋(Infinity Mirror Rooms)”,每次只限2-4人进入,每人限30秒,排的队有多长可想而知......

最受欢迎的无限镜屋 | 图 layneedell77 instagram

如果你想拥有更多时长,可以去赫希洪博物馆的网站上购买“不限时票”,不过呢,这种票基本开售一分钟就“秒没”。也有些饥渴且不差钱的观众会直接充50美刀成为赫希洪的年度会员,这样就可以不用排队,但据说这个会员制度没开放多久直接被挤爆(也就是说已经达到了他们预估的人数上限),于是被迫暂停了。

对,不要怀疑,草间婆婆就是这么火。

图 artnet

但草间婆婆到底为什么这么火?她的大南瓜和无限镜屋除了给人拍照的冲动外,背后还有什么独特的寓意?

下面我们就跟着草间婆婆的轨迹,一边看她在世界各地留下的轰动展览,一边探究她作品背后的故事。


南瓜系列 Pumpkin

曾有人说草间弥生是个矛盾的艺术家。因为尽管她名声震天,还曾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但除了在社交圈里发发她的照片外,却很少有人会继续探究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

大南瓜就是其中的典型。静静地坐在日本直岛海边的那一颗,大概是受到了最多人宠爱的一颗南瓜吧?

图 shih0107 Instagram

图 annahallys instagram

尽管很多人不明白,一只南瓜有什么好沉迷的,但草间婆婆却很可爱地说道:“南瓜是蔬菜里最幽默的,它们总是能让我微笑。虽然南瓜不能激发很多注意力,但它们充满魅力又媚人的样子很迷人。”

图 tes

南瓜形象不断出现在草间婆婆的各种作品中,矮胖的、高瘦的、立体的、平面的、暗黑的、五彩的......

图 universotokyo

图 it's a heart heart season - blogger

南瓜国际象棋,旗子都是高矮胖瘦不同的南瓜们 | 图 artnet

这次来到华盛顿,也是一只大南瓜先声夺人地出现在了广场上,在媒体上掀起一股小高潮。总之南瓜就像一个狂热的符号,哪里有南瓜,草间婆婆就要在哪里驾到啦。

华盛顿的南瓜 | 图 hirshhorn

千万不要小瞧这些南瓜,2015年,一只4英尺高的南瓜雕塑拍出了78万美元(约人民币540万元)。在这次华盛顿展览的“无限镜屋”中,一个观众自拍时太忘我,一不小心弄坏了一个南瓜...... 好在博物馆和草间婆婆沟通后表示,由于镜屋里的南瓜是以群体形式展出,单个南瓜不具有特殊意义,替换一个就好了。真是替这位观众长舒一口气......


无限镜屋 Infinity Mirror Rooms

这次华盛顿的展览中,最吸引人的一大亮点,就是草间婆婆超级有名的无限镜屋一次性亮相了6个!是有史以来一次性展出最多镜屋的场合。

2009年的镜屋《永恒消失的结果》 | 图 Ota Fine Arts

所谓无限镜屋,就是在一个四面都是镜子的小空间里置入各种元素,从而达到一种无边无际、无限重复的幻境效果。参观者置身其中,也会被复制出无数个。

hirshhorn.si.edu

草间婆婆第一次制作的镜屋是1965年的《阳具原野》。对,那些布满红白点点的东西并不是触角,而是阳具......

图 Hirshhorn instagram

草间婆婆的童年很不幸,妈妈虐待她,父亲到处沾花惹草,而妈妈则会派草间作为“间谍”去跟踪她爸爸和情人...... 这些扭曲甚至变态的经历,导致草间一直对性怀有既恐惧又沉迷的复杂态度。在制作完《阳具原野》镜屋后,当时还年轻的草间穿着红色连体衣躺倒在阳具中,也显示了要突破自我的决心和勇气。

hirshhorn.si.edu

另一个有名的镜屋就是《波点执念》,空间中一片暗红,充满了各种大大小小带黑色点点的圆球。这个镜屋这次也来到了北美,掀起了一波拍照小高潮。

hirshhorn.si.edu

图 hirshhorn instagram

波点的全称叫做“波尔卡圆点”。草间婆婆曾这样解释过她对于波尔卡圆点的迷恋:“月亮是波尔卡圆点,太阳是波尔卡圆点,我们生活的地球也是波尔卡圆点。”也许在草间婆婆的世界中,万事万物都可以用波尔卡圆点来概括。

hirshhorn.si.edu


消融之屋 the Obliteration Room

终于说到了开头伊万卡拍照的屋子~ 就是草间婆婆首创于2002年的“消融之屋”。

图 hirshhorn instagram

消融之屋的概念还是与波点有关(对,草间婆婆就是如此执迷于波点)。展览开始前会设置一间纯白的屋子,屋内摆满纯白的家具,一眼望去就是白茫茫一片。而随着参观者进入屋子,把手中的彩色波点随意贴到家具或墙壁上,整个房间会慢慢变成一片五彩的波点海洋,原有的物品似乎都“消融”在了波点中。

图 hirshhorn instagram

图 designboom

华盛顿的展览结束后,草间婆婆将正式开启她的北美巡展~

附上时间表,有旅行计划的同学可以顺道去看看草间婆婆!


2017年6月30日-9月10日:西雅图艺术博物馆 Seattle Art Museum

2017年10月21日-2018年1月1日:洛杉矶 The Broad

2018年3月3日-5月27日:多伦多安大略美术馆 Art Gallery of Ontario

2018年7月9日-9月30日:克利夫兰美术馆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2018年11月18日-2019年2月17日:亚特兰大高等艺术博物馆 High Museum of Art


看看大家怎么说:

@king king:密集恐惧症不忍直视啊,头皮发麻。

@Fox:14年来上海的?跟男朋友一起去看的,wow,是前男友了。

@Letica:去过直岛的我一点也不羡慕北美人民。

@咩咩:刚在东京看完,也就排了三四个小时吧!

@请叫我大哥:直岛没有人排队,抱着南瓜随便拍!

→这里是 @穷游网(wx:qyer2012)的知乎官方账号,作为国内最大的出境游一站式服务平台,我们会将及时准确的旅行信息、生动有趣的旅行故事在知乎与大家分享。欢迎行走世界的旅行者和对世界上瘾的你关注我们,和我们一起互动:) Journey never ends!

发布于 2017-06-07 17:46

小花最爱的日本老太太!!!

关键词一:精神病人

草间弥生小时候,被诊断为所谓的精神分裂症。但倒不如说是她精神世界的回归更为贴切,这种回归使她通达了对世界的认知、通晓了宇宙的本源。

草间弥生的艺术极度追求自我个性,表达对世界的情感认知,草间弥生说过,如果不是为了艺术,我早就自杀了。她是一个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活的人。

草间弥生具有一个独立于世外的精神世界。她从不关心别人的艺术,也从不学习艺术史;她只会做她自己,而且总是做足她自己,完全无视世人的眼光。也正因此,草间弥生的艺术作品才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语言。

关键词二:圆点女王

草间弥生曾说:“地球也不过只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画好了圆点,就画好了宇宙、画好了世态人生。”她作品中那些大大小小不断的圆点像是细胞、种族、分子,是生命最基本的元素,也是生命的本源。

关键词三:无限

草间弥生的艺术表现语言可以说是来自宇宙和自然。草间弥生用无数的点来改变固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事物之间刻意地制造连续性,营造一种无限延伸的空间;置身其中的观众无法确定真实世界与幻境之间的边界,而这种虚幻意识正是来自世界的本质。这种世界本质的意识组成了一面无限大的捕捉网,她则不断地编织着这个网进行简单的重复、无限的延伸。她那些具有无限张力的作品,将观众带进了一个无限延伸的空间。

正是她不厌其烦重复的圆点,影响了当代的波普艺术,树立了她在世界当代艺术界的崇高地位,成为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1965年,作品《无限镜屋》在纽约展出时,就受到相当大的关注。1966年的作品《无限的爱》中,她用许多小圆灯泡和大面镜子制作出无限反射的空间装置,这是草间弥生当年的成名之作。

在美国的数十年间,草间弥生利用镜面的反射、炫目的波点,让包裹其中的观众体验艺术家创造的“自我消融的旅程”。

草间弥生的艺术和她所有的衍生产品如此迷人,是因为采用了充满活力的混合色彩。布满无限延伸的圆点、网线等图案,色彩、空间的交相辉映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无限空间精神世界的需求。草间弥生式的图案活灵活现,总是把人带入一个美妙的奇幻世界。幻觉扩散,使你感觉身在图案之中而失去了重心,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草间弥生视自己的生命为“迷失在无数圆点之中的一个”。

草间弥生的圆点,是人类的原动力。每一天,她都用一个新的圆点纪录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草间弥生曾谈道:“我认为宇宙的起源就来自圆点,我自己也是一个圆点,地球、月亮、太阳都是圆点,我从中听到来自宇宙的召唤。”

日本《产经新闻》称,她犹如一位超现实主义作家,在没有理性介入的无意识状态下,用绘画释放出如泉涌般的灵感。这就是草间弥生创作的本质。

发布于 2014-03-31 10:54

四年前排队两个小时去上海当代艺术馆去看她的巡回展,仿佛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












2013年的展览记录还一直都有保存........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对于那些我们无法理解的艺术家们的艺术作品,我们从中所能看到的都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反馈而已!

看见密集恐惧,那是因为”心无序”;

看见璀璨丰盈,那是因为”心灿烂”


编辑于 2017-12-13 23:19

草间弥生婆婆大概是近年来最“网红”的艺术家之一,她的每一场展览,所到之处都会掀起大规模的自拍狂潮。


如此频繁的出镜率,一瞬间让草间弥生的艺术作品在社交媒体上变得无处不在,也愈发近乎“平凡”。


而这一切都与她原本想要传达的作品意图相去甚远。


万圣节将至,大街小巷的南瓜灯又将点起。你一定眼熟婆婆笔下的波点南瓜,但你知道这些南瓜背后,又藏有哪些故事吗?







为啥草间弥生最爱画南瓜?


A:据草间弥生工作室负责人高仓功一次对外采访透露:“战争时代由于食品不足,南瓜是日本人每天主要食粮,所以日本人对南瓜有着特别的感情。草间弥生家里就种了很多南瓜,当她看见这些南瓜就会有一种亲切感。许多人也通过她作品画面的亲切感,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草间弥生也著有一本诗集《论南瓜》,在这里面也有提及:“第一次对南瓜着迷是小时候被祖父母带到丰收的农场,我感受到南瓜在与自己对话。南瓜集结了世界各地的和平意愿与庆祝,这让我感到诗意般的平和。”





受日本战后绝望环境的折磨,草间弥生由专制的母亲和沮丧的父亲抚养长大,从小就患有精神疾病,她常常思考生死,还产生幻觉。


“我从小到大听过不少关于‘与不良异性交朋友有多么危险’的讲座。因此,即使我到了大多数女孩对异性感兴趣的青春期,也无法摆脱对性的抗拒。”对男人极度恐惧心理,也导致了草间弥生对生殖器官的极度恐惧。“我每天都处在被无数阴茎攻击的幻觉之中。”


尽管如此,性却是草间弥生作品中的一个常见主题。


如何对抗恐惧?草间弥生的选择便是把令自己害怕的东西做成艺术,艺术就是她自救的良药。




Yayoi Kusama: Pumpkin, 2018


她的作品中总是充满重复的符号,这些符号都隐喻着不同的生物体。


弯曲的线条勾勒的是形似变形虫的有机体,它们与无数细胞状的斑点连在一起,都是生物的最基本构成。这些充满细微繁殖力的意象,让草间弥生的作品充满生命的力量。


蔡康永曾说:“草间弥生不知是在哪面墙上钻了一个洞,窥知了造物者的某个手势或背影,她从此寄居于这面墙上,在两个世界间来回顾盼。”而包括波点南瓜在内的诸多艺术作品,不过是婆婆在两个世界间对话的方式。


更多全球顶尖创意,欢迎点击: 全球顶尖创意分享平台 OPEN YOUR MIND

编辑于 2018-10-17 19:16

老婆婆一边画一边说:

哪有为什么,我的眼里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就是由圆圈构成的。我就是把看到的画下来。

她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她扭在一起的内心世界。


对于普通的我们而言,

她的作品更让人置身在3D魔幻世界。

你要是想当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那个小女孩,就去看展呐!_(:з」∠)_

拥有魔法的婆婆啊!

婆婆以后要是不火,天理难容啊~

编辑于 2017-06-08 01:35

用繁杂波点改变空间关系,使得立体的东西平面化;还有就是运用镜面反射改变空间关系. 作为一个业余摄影师,我觉得很赞

发布于 2014-03-17 21:48

专业人士可以说出很多理论来论证草间弥生的厉害

她继承了抽象表现主义脉络;遵循西方绘画理论中的定点透视规则;在她精密又不易察觉的排列之下,普普通通的圆点就可以产生一种绝妙的空间感。单论绘画技巧,她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门外汉则更加简单直接:

用心去感受她的作品,你会发现自己可以从日常的烦恼中得到解脱,而「这就是艺术家给予观众最好的礼物」。

发布于 2018-03-20 15:05

草间弥生是形式的创造者,而不是意义的创造者,她没有为作品注入精神,她的工作是组织一个形式,而这个工作谁都可以完成。这类作品的内涵与精神,由观众自己在内心产生,说白了 就是脑补。经过一系列心理机制,诸如同情、移情、格式塔、经验联想等等,对她的作品形成了情感。目前在网上和艺术媒体以及三流论文中关于草间弥生作品的阐释均属于他们自己的脑补,所以没有标准可以评价她的作品的,你只能评价她的行为。

和你听音乐产生的快乐感的原理一样,但音乐比这类作品复杂多了,而且 音乐如果脱离了其所想附和的故事或精神,那就真成为主观创造的艺术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对音乐的喜爱如此地没有规律,对音乐的欣赏行为是差异性最大的,哪怕喜欢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产生的情感以及喜欢的原因也不一样。

因此,这类当代艺术和音乐一样,本身没有绝对的标准,也没有绝对的指代,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你感到什么就是什么。20世纪唯心主义与形式主义提倡用欣赏音乐的方法来欣赏当代艺术中的形式艺术,所以也叫视觉音乐(visual music)。其中的奥妙,自在人心。

编辑于 2017-12-22 16:53

今年她已经92岁高龄。

作为已经如此一个有名的人,她的故事已经有非常详尽的各种百科。所以BBC拍的纪录片《Polka Dot Superstar》并没有太叫人喜出望外的新的视角和切入点,而是从她的两场发布会作为切入点:2011年她前往纽约,为与Louis Vuitton联名的系列揭幕;2012年她又前往伦敦,为自己在Tate Modern的画展开发布会。

这部纪录片带来的惊喜是展示了她的创作过程和谈吐举止,包括难以见到的草间弥生本人创作的过程记录。拍摄时她已八十多岁,在精神病院住了四十多年。她长期需要服药,并长期被幻觉和头痛所困扰,若她要站起来作画,甚至需要搀扶。

草间弥生出生大富人家,因为和母亲不合,她将自己2000副作品付之一炬,只身前往纽约。那是现代艺术史最光芒闪耀的1950年代,而那时的她穷到连暖气都用不上,常常被冻醒,醒了就干脆起来作画。

草间弥生说过一些很骇人听闻的话,比如,说自己为艺术生、要不是为了艺术或许自己早就已经自杀。

同期的艺人如Andy Warhol,成名比她来得要早。草间弥生对此很不满,“他们用了我的创意,最后都发了财”。当然到了今天,她也已经晋升为全世界商业价值最高的那几个艺术家之一。纪录片中,伦敦的画廊经纪人告诉她她的作品在伦敦卖得很好,想要再进一批画。草间弥生马上反应就是:那我们应该涨价。

理财顾问叫你们投资Chanel,拿2.55中号来说,从1990年到2013年,23年的时间价格翻了3.83倍……然而比Chanel还更值得投资的是草间弥生,十年时间,她的作品价格翻了8倍。

发布于 2021-08-06 17:52

游乐园装修师傅。

发布于 2019-04-07 03:12

致敬草间弥生的作品——

草间弥生的波点为什么那么火,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 爱与快乐的星球的回答

可能因为我是密集爱好者吧。

发布于 2016-06-24 09:54

我对于草间弥生的了解,最开始起源于买衣服时各种圆点图案,后来学设计以后在书中才看到草间弥生对于圆点的使用与热爱。

直到2014年草间弥生来上海进行“我的一个梦”设计展,我就专程去上海,原来是想去看一下的,结果排队排太久没进得去。。。。如果直面看很多草间弥生的作品,或许会更深理解“圆点女王”对于圆点的偏执与热爱所带来的震撼程度。

草间弥生应该算日本活着的国宝级大师,同时也是圆点女王和前卫大师,具体详细个人情况百度百科都可以查到,我最开始好奇的是,“圆点”所成为她的标志和给她带来的深深烙印,设计师不会随便选择一样东西来代表自己,就像《Criminal Minds》里对于连环杀手会有自己独特标记一样,都是有深刻的来源和重要意义的,我对她为什么选择“圆点”进行创作设计很感兴趣。

在书里写,草间弥生小时候她有先天性遗传神经性视听障碍,她有如隔了一层圆点状的网,模模糊糊地看世界,小时候她就动笔把这些不停地画下来了,我想可能这就是她对于“圆点”的来源,也是她不同于常人的地方,甚至可以说“老天给她关闭了一扇门,但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

同时她的作品中,“南瓜”也是重要标志物,因为草间弥生经历过二战时期的饥荒年代,那时南瓜是非常重要的口粮,走过那段贫苦的日子,南瓜帮助她们活过来。

经历过精神病痛、眼病折磨和饥饿苦难等等,她的生活经历被以呈现给大家的前卫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加上她本身所具有的天赋,就形成了草间弥生这样一位“怪婆婆”吧,

我想重复性的这样的圆点和标志,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她一种跟世界交流与沟通的手段,通过这个去懂她的精神世界,对于她自己来说,应该也是一种治疗吧。

比较统一的评价是草间弥生的各类作品,所带来的是自传式的、深入心理的、性取向的内容。(—《百度百科》),其实她的有些作品题主说密集恐惧症看了会觉得不舒服,我想她的房间装饰设计,当平面变成立体三维,就算普通人住进去也会觉得眼晕吧。但起码在我了解一些草间弥生的成长经历和创作手法之后,对于她的作品所带来的张力和冲击反而觉得很喜欢,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瘾,她会深入你内心。让你有种不能自拔,总会想到的感觉,用小波点的变化却形成那么多美丽而前卫的图片,我觉得是一件很屌炸天的事。

PS: 没能看到“我的一个梦”展览,绝对是我2014年遗憾榜top3。。。。

发布于 2014-03-30 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