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分类学
个人知识管理
分类
知识图谱

如何对知识分类?

关注者
1,501
被浏览
754,758

54 个回答

想做一个按照知识树和标签对内容进行分类,以便采集信息、整理资源、进行讨论的网络平台。之前为了对网络和文献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图分类法制作了一张分类图——

当然,上图的知识树主要是根据现代的学科设置进行分类的,近期在查找资料,整理古代世界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很真切地了解到,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对学科和事物的分类,与今天人们的观念是非常不同的。

古代的知识分类

我们今天说到毕达哥拉斯,会说他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而在毕达哥拉斯眼中“数即万物”,他的数学观念,其实是和他的哲学观、宗教观一脉相承的,彼此并无明确的界限。今天说到葛洪,我们会说他是魏晋时代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学家,而在葛洪的时代,炼丹和医学,其实也是和他的道教实践融为一体的。可见在古人眼中,学科的界限,往往并没有当下那么明晰,今天所说的物理、化学、哲学,在古人眼中,也许属于同一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方法,在文艺复兴时的欧洲,大概可以笼统的被归入自然哲学的范畴。

科学科学,字面上理解,可以看做是分科的学术,细致明确的知识和学科分类,可说是近现代学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如何对知识进行分类,体现着对世界的看法,那么在古人眼中,知识和学科的分类又是如何的呢?

《尔雅》

为了更好地认识万物,很久以前,先民就开始对事物进行分类。最初的分类,主要是关于平日接触的动植物、矿物等。成书于战国至两汉时代的词典《尔雅》,将动物分为鸟兽鱼虫四大类,这大概是我国最早的动物分类。大约同时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动物的性状,将其分为冷血动物、温血动物等类别,并按照其构造完善程度依次排列,形成高低有序的阶梯。

随着书面著作的增加,以及教育的体系化,为了便于检索收藏,东西方古文明先后发展出了不同的图书编目和学科划分体系,和上面所说的生物分类比较,图书编目和学科划分更关注知识和内容本身,大致就相当于古人的知识分类体系。

古代中国的知识分类

刘歆与六略

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光禄大夫刘向受命整理校对宫廷藏书,并为每本书撰写简明提要,汇编为《别录》,刘向将《别录》中的603种图书分为6大类,38小类。刘向死后,其子刘歆以《别录》为基础,删去内容提要,编为《七略》,其中的《辑略》,是关于古代学术发展的简史,因此本书虽然名为《七略》,其实还是将宫廷藏书分为6类,分别为——

可见,今天我们所说的古代科技著作,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大多被归为术数与方技(合称方术)之类,与占卜、风水、修仙等并列,和今天的认知观念显然大为不同。

东汉班固在编写《汉书》时,以刘歆的《七略》为基础,保留其图书分类,删去提要部分,增补了其后的一些学者著作,将其改编为《汉书·艺文志》。此后,历代的官修史书大多都仿制其体例,编有图书目录性质的艺文志或经籍志。

经史子集

七略之后,先后有学者编写了《七志》《七录》等图书目录,但最终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四部分类法可以追溯至西晋开国功臣荀勖编写的《晋中经簿》,他将六略改编为甲(经)乙(子)丙(史)丁(诗赋)四部。东晋的李充进一步完善了四部分类,最后在唐代名臣魏征编写的《隋书·经籍志》,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最终确立,几乎成为中国古代的官方图书分类标准,其后千年虽有调整,大体结构却保持不变。

《隋书·经籍志》收录四部经传3127部,36708卷,注释中附有梁至隋代遗失图书1064部,12759卷,共计4191部,49467卷,分经史子集4大类,40小类,以及编外的佛录、道录,具体为——

完善版的经史子集:《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

清代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其中的目录和提要部分,即《四库全书总目》按照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将10254种图书分为4部44类,一些类进一步分为若干小类,代表着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在千年之后的演化形式,具体为——

百科类书

类书是中国古代的大型工具书,它的定位类似今天的百科全书和索引图书,往往辑录了许多书中的材料,并按照一定的门类进行分类。著名的类书有三国时的《皇览》,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

类书的分类方式并不固定,有以经史子集四部进行归类的,也有自创分类的,这里不一一列举,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询相关类书的介绍,感受下它们的分类规则。

陈梦雷的《古今图书集成》

清代学者陈梦雷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万卷,约1.6亿字,仅目录就有40卷,收录了天文地理历史人文音韵艺术等各方面的内容,保留了大量古籍中的文字内容。全书分为6编,32典,6109部,图示如下——

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

清代末年,面临千年未有变局,各界人士救亡图存,将西方图书引入中国。为了对翻译来的西方图书进行宣传整理,著名学者梁启超编写了《西学书目表》,将图书分为西学、西政、杂类三大类,打破了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对近代西方图书分类法的输入产生了一定影响,具体为——

古代西方的知识分类

古代西方的知识分类,与图书馆的发展密不可分。最早的图书分类也许来自两河流域,亚述王朝末代君主亚述巴尼拔曾在尼尼微建立图书馆,收集了2.5万多块泥版文献,每块泥版上都有标记,表明其收藏地点。为了便于检索,又制作了一些泥版图书目录。随着亚述王朝覆灭,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大量泥版被埋藏在废墟中,不为人知,直到1845-1854年期间被考古学家重新发掘。

亚里士多德的学科观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古希腊学术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不同领域已经出现了问题分类的雏形,但真正的学科分类则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思想要么是实践性的,要么是生产性的,要么是理论性的。”把知识划分为生产(诗歌)、理论和实践三部分,如图所示——

卡利马科斯的《书表》

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

传说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的卡利马科斯(Callimachus,公元前310-前240)编写了西方世界的第一份书目Pinakes(意为书表)。全书长达120卷,但如今仅存残片,无法了解其全貌。关于卡利马科斯的图书分类,有6大类、8大类、12大类之说,一般认为包括——修辞、法律、史诗、悲剧、喜剧、抒情诗、历史、医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其他几大类。每一类均按照作者字母或年代排序,附有生平和图书信息的简介。

古典七艺

教育,是知识分类体系的另一源流。柏拉图之后,古希腊逐渐形成了以语法、逻辑和修辞为基础,注重演讲和思辨的教育特色。这一传统随后被罗马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以语法、逻辑和修辞为基础学科(Trivium),天文、几何、算术和音乐为进阶学科(Quadrivium)的教育传统。

西罗马灭亡之后,教会成为古典文明的避难所。修道士卡西奥多鲁斯(Cassiodorus,490-583)在意大利南部建立维瓦留姆修道院,以个人藏书为基础建立了图书馆。他致力于发展教育,强调要研究非宗教书籍,以加深对《圣经》的理解。为此,卡西奥多鲁斯收集了大量世俗藏书,在修道院内设置了抄书室,并配有装订工人。在卡西奥多鲁斯和同时代的西班牙神学家波伊提乌(Boëthius)、圣伊西多(Isidore)等人的总结发展下,古典时代的教育被定型为包括前三艺(Trivium)和后四艺(Quadrivium)在内的“七艺”教育,成为西方中世纪教育的规范。

格斯纳的《世界书目》

《世界书目》

文艺复兴时期的瑞士博学家康拉德·格斯纳(Conrad Gesner)编写的《世界书目》(Bibliotheca universalis),是印刷术发明后,欧洲的第一部综合性书目。《世界书目》收录了约3000位作家的12000多本图书,将其按字母排序,并添加双向索引以便检索,他的工作被认为是培根等百科全书式学者的先驱。格斯纳后来准备出版一本21卷的分学科增订版书目,其中的药物卷从未被出版过,已出版和计划中的分卷包括:语文学、辩证法、修辞、诗歌、算术、数学、音乐、天文、占星、神秘学、地理、历史、机械、自然哲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基督教哲学和药学。

法国人的贡献

法国图书馆学者Gabriel Naudé(1600-1653)曾为当时执掌法国大权的枢机主教马扎然管理图书馆。图书馆的藏书一度达到4万卷,是法国第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为了有条理的组织藏书,Naudé建立了一个7大类的分类系统,包括:神学、医学、法学、历史、哲学、数学和人文学科,和之前的分类法相比,Naudé的分类已经和今日的学科分类比较接近。后来,他又将大类扩充至12种。

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之树

具象人类知识系统,有时也被称为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之树

18世纪,法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这是堪与文艺复兴媲美的人类思想史上的大事。1751-1772年间,在书商布雷顿策划下,以哲学家狄德罗为主编,数学家达朗贝尔为副主编,孟德斯鸠、魁奈、杜尔哥、伏尔泰、卢梭、布丰等约150位学者,参与编写了著名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Encyclopédie, 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étiers,一般称为百科全书)。这被认为是史上第一部总括科学、艺术的综合性百科全书。

从工具书角度而言,狄德罗和达朗贝尔的百科全书并非完美,书中词条质量不一,一些词条夹叙夹议,不够客观。使其流芳百世的是其思想价值,用狄德罗的话说,就是以此“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为此,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为百科全书编制了一份全面的知识图谱,名为具象人类知识系统(Système figuré des connaissances humaines),将人类知识分为记忆/历史、理智/哲学、想象/诗歌三大领域(这种划分可以追溯至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整理成汉化版如下——

近现代图书分类法

1842年由Jacques Charles Brunet创立的巴黎书商分类法,被认为是第一种现代图书分类法。巴黎书商分类法将图书分为神学、法学、科学与艺术、历史、美文学五大类。今天,常用的图书分类法还包括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通用十进制图书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偷懒一下,就直接摘录维基上的介绍了。

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

1876年由美国图书馆专家麦尔威·杜威撰写并出版。起初该分类法内容仅描述于4页折页中,但经历扩充至并进行23次主要改版,最近一次修订是在2011年完成。该分类法在小型图书馆应用较广。十大分类包括——
000 - 总类
100 - 哲学与心理学
200 - 宗教
300 - 社会科学
400 - 语文
500 - 自然科学
600 - 应用科学
700 - 艺术
800 - 文学
900 - 历史与地理

通用十进制图书分类法(Universal Decimal Classification)

19世纪末,在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基础上,比利时书目学家Paul Otlet、Henri la Fontaine研发了这种分类。此种分类方法由数字和特殊符号组成,在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分类包括——
0 总汇
1 哲学,心理学
2 宗教,神学
3 社会学,政治,经济,法律,教育,人类学
4 暂无(由图书馆具体添加)
5 自然学科,数学
6 实用学科,医学,科技,企业经济学,计算机
7 艺术,手工艺品,音乐,竞技,体育
8 语言学,文学
9 地理,生物,历史

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

是美国国会图书馆使用的图书分类法,首次采用于约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现时为不少欧美大学图书馆所采用,它用了26个英文字母其中的21个作分类代码。大类分别为——
A - 总类
B - 哲学、心理学、宗教
C - 历史学和相关科学总论
D - 世界史(除美国史)
E - 美国史
F - 前英属、荷属、法属美洲和拉丁美洲地方史
G - 地理、人类学、休闲
H - 社会科学
J - 政治科学
K - 法律
L - 教育
M - 音乐
N - 艺术
P - 语言与文学
Q - 科学
R - 医学
S - 农业
T - 技术
U - 军事科学
V - 海军科学
Z - 目录学, 图书馆科学

古代伊斯兰世界的知识分类

卡利马科斯的图书分类法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对整个地中海世界都产生了影响,其中也包括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

al-Nadim的Kitābal-Fihrist

Kitābal-Fihrist

Ibn al-Nadim(932-995)是巴格达的书商兼传记作者。他受古希腊和罗马启发,编写了一部包括约2000位作者,10000本书的书目Kitābal-Fihrist,被认为是广义西方的第一部综合性书目。Kitābal-Fihrist收罗了从印度到罗马的古今书籍(其中的波斯书籍今天几乎都已经遗失),并列出其体裁、章节和概要以便检索,分类大致如图——

法拉比的《科学之统计》

中亚和波斯是伊斯兰世界的主要学术中心,这里的学者也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将知识分为若干类别。喀喇汗王朝的著名学者法拉比(Al-Farabi,872-950)将哲学视为知识的总和,将其初步划分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市民)哲学,理论哲学大约对应今天的哲学和自然科学,实践哲学则大致对应社会科学。在其著作《科学之统计》中,法拉比提出了如下的学科分类——

花拉子米的学术分类

法拉比的分类法被其后的著名思想家伊本西那、纳西尔丁.图西等采纳,虽有改动,但区别不大。另一种学科分类法来自花拉子米(Abu Abdullah al-Khwarizmi,?-997,不是创立代数的那位花拉子米)。花拉子米认为学术不仅是关于事物的知识,也是关于真主和神启的知识,是特殊人群的财富,他的分类大致是——

设拉子的《王冠之珠》

最后一种分类法由安萨里(Al-Ghazali,1058-1111)、Fakhr al-Din al-Razi(1150-1210,不是炼金术士拉齐)和库特布丁.设拉子(Qutb al-Din Shirazi,1236-1311)创立。在其著作《王冠之珠》中,设拉子将学术分为哲学和非哲学两大类,认为哲学是不受时间地点影响的永恒真理,非哲学则会随时间、地域、族群而受到影响,可分为宗教和非宗教的,他的分类大致如下——

古代古印度的知识分类

吠陀时代的印度重视口传而无视文本,即使在塔克西拉那样的学术中心,也没有找到文献和图书馆的痕迹。佛教兴起后,注重以文本辅助教学,记载教义,于是在古印度,也出现了图书馆那样的藏书机构。最有名的古代图书馆位于那烂陀寺,这是印度古代的佛教学术中心,吸引了包括唐僧在内的各方僧众来此学习。但可惜的是,那烂陀寺最终毁于穆斯林的侵略,其中的书籍经卷也荡然无存。(古代波斯和中亚的学术文献大多也毁于战火,其实这些文明并不是没有写过文献,只是未能流传下来)

和印度庞大的人口比起来,古代印度传世文献的数量,实在少得可怜。一方面,这和印度文化的传统有关,另一方面,印度湿热的气候,以及战火的破坏,也不利于文献的保存。一番查找之后,并没有找到古代印度的学科分类,有了解的朋友,可以补充一下。

维基上关于莫卧儿统治之前印度文献的归类,其中的书籍数量尚不及西汉《七略》所载,去除宗教经典,所剩更是不多……

最后打个广告,如果有了解网站制作,并且对开发回答开头描述的平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我呀~

简化版答案——

相关内容——

编辑于 2021-06-17 20:08

4/2/19 更新

时隔一年,对知识体系又有了不同的理解

大家也可参考油管大神的分类: youtube.com/watch?

-------------------------------------- 原答案 -----------------------------------------

废话不多说,直接献上答主个人对知识系统的整理,收好不谢 :)

分类是根据 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通用十进制图书分类法综合整理而成的,基本涵盖人类现有知识90%的内容。如果题主将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安置在对应的版块,相信可以快速完善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知识系统

编辑于 2019-06-06 04:44

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提取信息会变得更加方便

一. 什么是知识管理系统

我这里先不回答这个问题我直接给你个场景你来看~

假如你床头有 10 本书你要在其中找到一本书你会怎么找

你可能会说扫一眼就找到了啊

但是假如你现在身处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超 2.1 亿本现在你想在里边找到某一本书请问你如何找

一本一本翻吗

累死你2.1 亿这个数字我给你换算了一下把 2.1 亿本书铺起来可绕地球近两圈

不仅仅找书图书馆每天还要在其中处理上千万次的查询借书还书入库.........

试问假如你是图书管理员仅凭借大脑你能处理这么大的信息量么

那么他们是如何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当然是靠着一套管理系统让一切规律化规则化系统化把人解放出来

你可以试想如果他们没有这套管理系统将会怎么样

同理我们的知识管理系统就相当于这个图书管理系统而知识就如同这一本本图书当有了套系统去管理它们以后我们就相当于拥有了另外的一个大脑如此就可以把我们大脑不擅长的东西全部扔给这个外脑让它帮助我们记忆整理等等

好了通过以上你知道了知识管理系统就相当于我们外接一个大脑那么为什么说你必须建立外脑呢

为什么你必须建立外脑

1. 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忆的

记忆尤其是死记硬背是最反人性的进化论告诉我们大脑只会记住最能帮助我们生存的信息至于无关紧要的它为了节省脑力资源会尽可能的忘记它们~

同样的大脑处理信息也是如此它只能处理眼下的小部分信息当面对大量信息处理的时候它就会罢工

我们平常用脑的时候感觉思绪乱头昏脑涨就是因为大脑处理的信息已经超过了它的负荷大脑的机制天生就不是为了记忆和处理大量信息而设计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需要处理和记住很多信息和知识点以便使用的时候可以随用随取那应该怎么办呢

当然是建立外脑

前面说了我们大脑不擅长的记忆和大规模信息管理但这却是我们外脑所擅长的我们的大脑会遗忘但是外脑它永远也不会忘的你建立的这个外脑就会和你的大脑形成互补各发挥其所长

正如上面的图书管理案例我们不需要记住每本书的信息我们想要的时候只要知道怎么从图书管理系统中找到它们即可

所以想发挥大脑真正的威力就把它从记忆中解放出来让它去思考而不是让它去记忆

有同学看到这里可能会抬杠有必要弄这么一个外脑吗我大脑就够用了啊

当你只想做个撸瑟的时候觉得这辈子能搬个砖扛个水泥就够了那么你就可以离开了因为你确实没有这个需求

但是你想获得不断成长要获得更强的能力想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有足够的竞争力你的知识储备必然需要被扩大这种情况下你要靠脑子记忆吗

回想你上学的生涯就知道了那是多么痛的领悟~

正如上文案例你只有十本书的时候当然不需要建立外脑想要啥扫一眼就够了但是当你有 1000 本10000 本一百万一个亿本的时候呢

以上只是我们必须建立外脑的一个理由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

2. 外脑是为了帮助大脑更好的记住有逻辑关系的知识你用的时候才能想起来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同样我们先不回答这个问题给你来个小测试

现在思考一下我让你说水果的名字你看看你能说出多少个水果

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难的苹果香蕉橘子火龙果西瓜....

但是你发现越往下你思考的时间就越长越说不出来

你可以先暂停阅读试试~


那么我再换一个问题请告诉如西红柿炒鸡蛋怎么做

你可能想都不用想直接就可以脱口而出准备食材-->洗菜切菜--->爆锅开炒--->.....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前者大脑索引的是一个点一个点的信息后者索引的一整个结构一整套流程一整张知识的网

你看点状的东西被大脑索引是很困难的但是有逻辑有结构的东西则不同后者一索引就是一大片一整个体系当你把点状的知识编织成一张网后它们就会形成你的思维模型这样你用的时候才能想起来

很多人抱怨学过的东西用不出来反思一下从小到大你调用你知识储备的时候是不是都像是上面想水果一样想到哪是哪

仔细反思下

你整理过你的知识吗

你的知识是成结构的吗

你脑中有这么一张庞大的知识结构网吗

而把知识打入外脑的过程就是在编织你这张网所以建立外脑的本质就是体系化你知识的过程

说了那么多想必你已经知道建立外脑的重要性了那么如何建立外脑呢

如何建立外脑

在正式开始前我们先了解下外脑是由什么构成的~

其实整个外脑就是由两个系统构成的~

第一个是储存笔记的系统

第二个则是索引笔记的系统

这是什么意思呢

你可以理解成一个放一个拿这里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即可后文会展开介绍

而整个外脑的搭建可以归纳为三步走~

第一步把收集知识有序的装进去

第二步把知识整理好设立规则以供随时提用

第三步用的时候可以迅速的把需要的知识拿出来

整篇文章的核心下面一张图就概括了但是为了让你彻底搞定这件事我会掰开了揉碎了一步步手把手带你搭出你的知识管理系统

下面我们先从搭建存放笔记的储存体入手从零开始搭建整个外脑系统~

一. 选择外脑载体

一台能正常跑的电脑系统前提就是主机显示屏这些硬件载体你操作系统再牛逼没有主机你也跑不起来

同理我们的外脑的搭建也是如此所以建立外脑的第一步就是找到外脑的载体即存放我们知识的工具

那么市面上提供给我们现成的外脑载体都有哪些呢

太多太多了主流的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onenote 等都可以作为我们外脑的载体它们各有优缺点想详细了解的同学请自行了解我这里就不展开了大家凭借喜好选择总之都是现成的任君选择~

我本人的外脑载体为有道云笔记下文演示均以此笔记做案例其他载体同理~

当我们确定了大脑的载体以后呢

建立几个文件夹后就开始一顿操作猛如虎类似下面这样的吗

这样的外脑系统有什么问题呢

层次结构混乱这样长长的列下来我不知道你头大没有别说提取了我单单看到这一串头就先大一圈了

因为这样混乱的结构含糊其辞的目录会让你翻看这些东西的时候对这种凌乱有一种厌恶感

提取困难混乱的内容会让真正用的时候找不到所有的笔记如果用的时候找不到或者需要很大的功夫才能找到那这个外脑系统就没多大意义了

当你笔记内容少的时候你还能记得那是哪但是当大到一定量级了呢你的外脑一定会崩溃

知识碎片化以上所建立的文件夹之间都是割裂的笔记与笔记间连接不起来

我们在文章开始的时候就说了外脑的作用除了帮我们承担记忆的负担还有一项职能就是辅助我们大脑为我们建立起知识体系如果你的笔记之间都是一个个散乱的点那么外脑的意义就要被砍掉一半

一句话来说上面的那些都不是一个好的外脑因为它并没有解决我们为什么建立外脑的本质问题

那么什么是好的外脑呢

知识结构体系化笔记与笔记间的知识点不分散不是乱七八糟的不是碎片化的

方便管理看到不头大结构清晰一目了然

提取方便高效最好高效到如同探囊取物想到就能秒拿到如果这一点满足不了找一个想要的信息要半天那么这套系统就没有多少意义

好了到了这里你知道了一个好的外脑的标准随着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让你的外脑达成以上标准

那么如何让外脑满足以上条件呢

正如电脑的 windows 系统一样装上了我们就无需用乱七八糟反人性的 dos 命令去让计算机工作所有的一切都有序的跑在这套清爽的图形化系统之上

同理想让外脑不乱你必须部署一套规则化的操作系统让我们的知识笔记全部跑在这套管理系统之上保证底盘不乱根基稳而不是随性而建

所以找到载体之后不是一顿操作猛如虎而是要给我们的外脑装上一个类似 windows 一样的底层系统而我们这套跑在外脑载体上的系统就是 GTD 系统所以我们建立外脑的第二步就是给它装上这套系统

部署 GTD 操作系统

1. 什么是 GTD 系统

GTD 的英文全称是Getting Things Done

这是由著名的时间管理人戴维・艾伦在他的著作尽管去做里提出的一套移动硬盘式的任务管理方法它的核心精髓是把所有待办任务都从大脑里移出去清空大脑用外部的工具去管理任务让大脑的全部资源都用来思考而又不会遗漏任何一件事

部署了 GTD 系统在笔记本上我们就可以借助 GTD 的工作流不仅拥有了知识管理系统而且还把我们的日程管理系统也都囊括其中了极大幅度的解放了我们的大脑

2. 如何部署 GTD 系统到笔记本上

GTD 工作流总共有 5 个步骤收集厘清整理归档回顾

而把它用到我们的外脑上就变成了信息管理流同样也是五个步骤

GTD 信息流收集箱等待处理将来可能归档资料专题研究

什么意思呢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我们设置的这五个文件夹可以干什么

1. 收集箱

这个就相当于你在各大平台点的收藏比如我们拿手机刷到好文了比如这篇文章哈~我们就可以把各大平台的好文一键集中扔到这个收集箱中

这个东西的作用就是负责收集你不必操心该放到那个分类所有的好东西一股脑扔进去就 OK 了这样就可以大幅度的解放我们分类归类的时间

等到了一个固定的时间比如晚上统一处理这样既不打断我们当前手头的事情同时又确保了收藏的文件不会乱七八糟又能让你认真的评估和精读这篇文章确保进入你笔记的都是精品

2.等待处理

这个文件夹承载我们当天的日程备忘录记事本沉思录日记本等等

你应该有体会大脑凭记忆力处理这些事情有多坑爹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大脑不擅长的事情交给外脑处理把日程待办事项等全部移到这个文件夹里把这些事情全部从大脑中清理出去想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事情直接来翻这个文件夹效率高的飞起

3. 将来可能

这里主要承载计划规划想法点子类的东西

比如你看到了一个点子发现了一个项目你就可以先把它扔到这里作为你的灵感库

4. 归档资料
这个是我们的知识的大本营最终所有的信息和笔记都会被归入到这个文件夹中我们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整理完毕以后就放入这里以供随手复习和使用的时候随时调取

5. 专题研究
比如我最近对唱歌比较感兴趣那么我就可以单独这专题这里建立一个文件夹专门服务于唱歌当研究出成果了再把它归入到归档资料中

当你在你的笔记本上创建了这个 5 个文件夹后你的 GTD 系统就部署完成了

你看部署了 GTD通过 GTD 来处理信息后你的外脑是不是特别有层次感是不是感觉外脑像是有了灵魂一样~而不是类似于上面那四个笔记长长的一串

那么部署完 GTD 系统后就完了吗当然不是

完成了最底层系统的搭建我们就要开始去处理输入进来的笔记了前面说了最终所有的笔记都会被汇总归档到归档资料这个文件夹之中所以我们管理笔记的核心就在此文件夹中

但是那么多的笔记怎么去管理啊还是像上面图中那四个案例一样列出长长的一串文件夹吗

下面我们进入本文的第三个模块来解决以上问题

编辑于 2024-03-11 18:16

(内容一直在更新中,更新版本欢迎关注专栏:知识地图)

一、系统化的知识地图
随着现代人类知识的爆发性增长和事件的碎片化,很容易让人有一种在知识的大海上迷失方向的焦虑,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指南针或是地图,我们每个人都用过百度地图或是谷歌地图,一图在手,天下我有,有了地图,我们对地名和风土人情的学习就不再那么迷茫。尤其是到了一个新的国家,地图可以帮助我们定位我们的位置,找到我们要去的地方以及最优路径。更为方便的是,现在电子地图可以轻松实现自由缩放,既可以统揽全局,又可以知微见著。
知识地图是这样一个将地名替换为知识的地图。第一,如同地图可以按照洲、国家、省、市、街道一级级放大,该知识地图也是按照知识架构一层层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知识点(类似思维导图),使浩瀚如千万地点的知识能够井然有序的排列起来。第二,如同记忆宫殿法,知识地图在空间位置上给知识一个确定的坐标,从而有利于记忆和关系的梳理。我们每次在上学习到新的知识就如同把果实挂到树上一样轻松有趣。而选择EXCEL做知识地图的一个优势就是其确定的横纵坐标就像经纬度一样是唯一的。第三,每个人对地图的熟悉程度是不同的,对去过得地方尤其是自己的家乡就会特别熟悉,知识地图也是个性化与标准化的统一。一方面,我们可以提供标准化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在标准化知识的基础上,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调整每一个细节。
如何应对知识焦虑,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固然可以,但那是自我安慰。知识是无限的,但是可以mece,采用同心圆的模式向外扩展,扩展多远看个人能力,但是内层是需要完整的。也就是体系需要完整,但体系也是一层层展开的,把握自上而下的原则去学习,能展开多少是多少,但各个同级别的体系要齐头并进。就如同地图一样,你首先要知道各大洲的知识,然后再知道各国家的知识,然后有能力再研究各省市,不能像一个村民一样对自己村了如指掌却对其他地方一无所知。当然,每个人也要有自己的专业,也就是你游览完世界后再回到家乡建设这个你最熟悉的生你养你的地方。
简单的示意图如下,更具体内容参考专栏文章,每个人可根据个人教育背景建立自己的同心圆。
需要说明的是一层层展开的不仅仅是学科细分,也是该学科思想重要性的依次排序,越重要的,内涵越丰富的学科思想越靠近内核,也就是越要首先学习的,然后再一点点往外延伸学习不是那么重要的思想。


二、可视化的外挂大脑
埃隆马斯克正在研发脑机接口,希望能把人的大脑和机器连接起来,通过大脑控制机器,也可以通过机器控制大脑,这需要非常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知识的突破,而且其实很多时候大脑中的想法我们自己都不是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接入机器也不能促进大脑的成长。这里的外挂大脑把我们中大脑里的所有意识、记忆、思想通过一定的逻辑展现在面前,就可以通过整理这个外挂大脑而促进大脑的成长,就如同在对大脑做手术一样,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完善、修订。还能够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审视自己的大脑,揭开大脑的面纱。使其成为一个自我管理的工具和操作平台。
三、原则
1.MECE。完整而不重复,都是干货文章,奥卡姆剃刀删除一切重复内容。通过清单制进行穷尽列举。
2.系统化。主要采用金字塔结构和思维导图思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逐层展开。围绕核心关键词展开。将相似,相关,尤其是相反的观点放在一起对比着看。
3.模块化。大模块由各小模块组成,小模块可以自由组合成大模块。
4.链接。有相关模块对此话题进行解释的时候通过标黄进行标识。
5.进化体。不求一次完美,不断自我迭代,修复,成长。
6.个性化。因人而异,能力越强可以越深入,但所有人都要从最上层的框架开始,首先确保知识的完备。结合自己的经历、专业、兴趣、擅长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地图。
7.可视化。通过记录将系统化学习可视化,将层级管理在同一个维度可视化,防止逐层展开给大脑造成的困惑。
四、成果
以上说的并不是空想,而是在近几年我一个人的力量已经初见雏形,并陆续在本专栏:外挂大脑 进行分享。这里包括上千本经典图书的思维导图、对立统一的话题的争论、知识性内容以及时间记录。
近几年来我保持了每天一本书的习惯,首先将该书放在相关话题下,然后将该书观点分解,将相反、相关的话题对照整理在一起。有的话题整理的还比较粗糙,但是大体框架是可行的,需要做的只是今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
这样一套体系不一定适合每个人,但是其集合了思维导图、清单管理、百科全书、印象笔记、记事本备忘录、日记、自传等个人管理的思想和精华,进可以打造全人类共享的知识地图和共享大脑,退可以成为个人知识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管理、时间管理的工具。这是对未来的教育乃至人类的意识和知识都是有创新意义的。
视频演示:

关于知识地图的演示:分组、缩放


知识地图目录说明:
1.这是一个不断成长迭代的生命体,每天都有变化,不定期更新。同一模块以最新版为准。
2.本专栏均为原创,自成体系,不同模块互相借用才构成统一整体,框架结构的完整性比内容本身重要。MECE原则的知识地图板块,可以笼统,但不能缺失。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3.为了建立更多知识之间的联系,所有标黄色的内容为在本专栏其他文章有专门板块介绍。本专栏标橘黄色均为参考书目。
4.本专栏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知识,而是倡导一种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式,每个人都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地图和外挂大脑,通过自己亲手不断打磨,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
以下每一行是一个专题,在本专栏中可查看具体内容。如未在本专栏找到,可在下面留言,我会加入上来。大部分都是未完成的成长体,会优先更新大家关注(点赞)较多的板块。


第一大洲地图:内:意义,心理,思维

一、 :人生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体验丰富的人生,探索未知的世界
1.1 :生命,死亡,永生,如何看待死亡,死亡哲学
二、 :意识的含义、心智的状态,意识的层次、如何专注,如何获得心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心理学概述
2.1 :意识与物质的相互锚定 吸引力法则 心理暗示 承诺与一致
:行为主义学派 强化理论
2.2 :理论与实践
三、 :直觉思维、感性思维、发散思维,第六感,水平思考(横向思维),默认网络,右脑思维,非线性思考、潜意识
3.1 :思维误区,心理误区,潜意识的消极影响,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
3.2 :情绪,情感,控制情绪
3.3 :NLP
3.4 :人格心理学 气质 性格 心理测验学
3.5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3.6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毕生发展理论
四、 :与感性思维相对应的:理性思维 逻辑思维 (机械思维) 垂直(线性)思考 理性主义 思维模型
4.1 :形式逻辑 1逻辑学 推理 概念内涵外延 归纳与演绎 5悖论
4.2 :非形式逻辑 3批判性思维 怀疑思维 2思维谬误 逻辑谬误 诡辩
4.3 :认知心理学,知觉,感觉,能力,注意,想象
4.4 :最全学习方法,学习理论,学习技巧,阅读方法
4.5 :游戏化思维
4.6 :兴趣 提问、问题 好奇心
4.7 :记忆相关理论,记忆方法,遗忘,
4.12 :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
五、 :复杂理论、混沌理论 概率思维、随机、不确定性 非线性、乱七八糟的线 不可知论
六、 :中庸与极端:均值回归,物极必反,调节回路, VS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增强回路
6.1 :人生应该简单、一元、极简还是丰富、多元?
6.2 :收纳、整理、扫除
6.3 :稀缺,富足,约束条件,金钱观,财富观
6.4 :个人理财规划 CFP 投资哲学
6.5 :改变,不变,习惯,专注,思维惯性,切换
6.6 :人生应该积极主动还是顺应天命 、以静制动VS积极主动、宿命论VS随机论,内因VS外因
6.7 :焦虑,从容,淡定,压力,紧张
6.8 :快与慢,优柔寡断与果断
6.9 :苦才是人生还是享乐主义?成功VS失败;秩序VS混乱;临场VS准备;脆弱VS反脆弱;谨慎VS勇敢
:幸福地图:快乐、舒适、安全
:克制、自制、自律、A意志力,他律 VS自由主义,解放天性,灵活 选择
(懒得整了,直接在专栏找吧..)


第二大洲地图:外:目标管理、社交管理、自我管理、社会学、政治学、法律

一、 :设定目标,内在动机,外在动机
1.2 :创业地图、创意、创新
1.3 :设计
二 、 :系统思维
2.1 :宏观VS微观、局部VS整体 集体VS个体、自下而上(涌现、自组织)VS自上而下 从众VS独立思考
2.2 :保守主义VS自由主义、人文主义 公平、公正VS效率 左派VS右派、 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专制主义
2.5 :网络,社会网络,连接,人脉
三、 影响力,外向VS内向 低调VS高调 开放VS封闭 内圣VS外王,社交、人脉、存在感
四、 :aggressive,自私,让别人不舒服,竞争,冲突、强硬、鹰,争强好胜,被讨厌,要赢,强者
:合作与竞争 双赢思维 协同 竞合
:分工,合作,协同,协作,共享,竞合,双赢,共赢
:分工合作,协同,共赢,协作共享,竞合,合作,双赢
4.1 :沟通地图: 说话 解决冲突(高难度谈话)
4.2 :倾听,同理心,换位思考,了解他人
4.4 :谈判
4.6 :演讲、讲故事、宣讲、汇报
4.9 :博弈论,信息经济学
五、 :社会学地图:社会学家,社会学理论
5.1 :社会心理学,从众还是特立独行
5.4 :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 人群学 语言人类学 社会人类学 文化
六、 :政治学地图
7.2 :刑法,犯罪类型,罪名
8.2 :军事、武器、军队
九、 :市场营销、广告、定位、品牌


第三大洲地图 人文社科:时间、空间、文明、哲学、艺术、文学、经济管理

一、 :文明史,思想史,文明与文化,文明的内涵
1.2 :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流派,哲学主义,哲学家
1.3 :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 国学 中国传统文化 四书五经
1.8 :佛教,佛学,释,禅
人类的过去与未来:人类学与未来学
三、 :地理学概论,地理历史学
3.1 :宇宙天体,天文
3.2 :地理 地球 地质 人文地理
四、 :过去,现在与未来
4.2 :历史(时间线),世界史,人类史,文明史,西方历史,中国史
4.3:大历史(中国史)
五 :音乐 古典音乐 戏曲 歌剧 流行音乐 交响乐
六、 西方美术史,西方艺术史,西方绘画流派,西方美学史
七、 :文学地图:文学概论,文学鉴赏
7.1 :中国文学
7.2 :西方文学史:神话、史诗、戏剧、小说、诗歌、散文、杂文
八、 :有趣、好玩、幽默
九、 :国际金融、国际资本流动
9.2 :国际关系理论
十、 :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分析框架 、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国际金融分析框架,经济学流派


第四大洲地图 自然科学:数学、无生命(物理)、生命(生物、医学、化学)


一、 :科技史,科学史,发明史,科学家
二:数学地图:数学分支与概览
2.5 :概率论,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统计学
三:计算机科学地图
3.5 :信息管理 知识管理 笔记 思维导图 知识地图 外挂大脑
四 :物理地图:力与运动
4.4 :热力学定律与熵
五、 :生物学、生物、生命科学
5.1 群落理论(种群层面) 生物圈 生态学
5.2 :最全生物分类,动物学,植物学,动植物分类,细菌,真菌,病毒
5.3 :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人类考古学
5.4:人体器官大全,人体系统,人体组织
5.5 :脑科学、神经心理学、生物心理学
5.6 :细胞层面
5.7 :分子层面:分子生物、生物化学、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激素
5.8 :染色体、DNA、RNA、基因、遗传、进化、变异
六、 :化学地图:元素、原子、离子、化合物、化学反应
6.2 :微观粒子与量子
七、 :精力管理,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运动养生
7.1 :健康管理师考试基础知识 ,预防医学
7.2 :运动,健身,养性,锻炼
7.6 :酒、茶、咖啡
7.7 :中医地图:经络、养生
八:医学地图:临床诊断与治疗
8.2 :健康管理师,高血压,糖尿病,默克手册,常见疾病,肥胖
综合:
:从宇宙到地球到地心 从生命总体到个体 从个体到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原子、粒子


第五大洲地图专业:金融

无论一个人的知识面有多广,一定要有一个专精的专业领域,每个人的专业领域都不同,但在自己专业领域的精进是永无止境的,该领域的地图也需要尽量细化。

一、 :如何报考并系统的学习金融学?

:宏观金融 金融监管 中央银行学

1.1 :利率与货币:利率的体系与货币政策

二 :金融中介与金融机构

2.1:商业银行账户与存款

2.1.2:银行表外业务,中间业务(手续费及佣金

2.1.3:现金管理(营运资金管理)CTP(财资管理)

2.1.4 :监管指标体系与金融风险管理

2.1.5 :反洗钱,CAMS,反恐怖融资

2.2:证券法、券商与投行业务

2.3:基金:公募基金,私募基金

2.4:保险

三 :投资理论

3.2 :债券市场,债券投资

3.3:股票市场

3.4:衍生品:远期,期货,期权,互换

3.5:商品市场:贵金属,黄金

3.6 :票据市场与票据法

3.7: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

3.8:不良资产:处置与会计处理

六、 :CPA 注会考试内容

会计与财务分析

6.1:会计,CPA

6.2 :CPA审计

6.3:财务管理:筹资理论

6.4:公司治理 公司法 企业理论

6.5: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

七、 :财政学地图: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政策

7.1:税与税法体系


目录之目录:书单集

:阅读书单

(七)本专栏的使用说明

编辑于 2020-11-23 19:58

仅仅只是给出我的建议。我是这样分类的。对于分类,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分类就不一样,那么分类也同样涉及到维度问题,有可能这一事物同属于好几个维度 有交叉,比如 茶道 可以放到人文,也可以放到养生 生活等等 其实分类还可以参考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目录(就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


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目录参考:

编辑于 2015-03-07 15:57

信息与知识

知识必然是信息,但是绝大部分的信息都远远称不上是“知识”。你点开了手机上的app,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页广告,打开浏览器想搜索一下,首页出现了各种新闻资讯的推送,打开微博看到的又是哪些新热点上了热搜榜。这些海量的信息从长远来看对于你产生了任何价值吗?可能有一点吧,只是和我们每天花费和投入在上面的一两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代价是不是显得过于高昂了呢?

某某明星的绯闻八卦,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又不粉他/她。为什么要把宝贵稀缺的注意力资源消耗在一个不相干的人身上呢?把这些时间精力投资到自己身上,难道不是一件高回报零风险的事情吗?

我们不是不知道这一点,而是很难戒除,玩手机、刷视频和吸烟、喝酒一样都是会成瘾的,我们的大脑中的多巴胺奖赏回路被激活,它渴望得到更多,当不能满足时,我们会产生空虚感。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会驱使我们继续沉迷下去。

实际上,改变坏习惯的最好方式不是强行戒掉,而是培养一个新的好习惯来取代它。你不必改掉浏览新资讯的习惯,而所要改变的是浏览哪些内容。对于娱乐至死的信息,我们没有必要花时间去了解它们,而对于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给我们带来新机会和更多可能性的信息,我们是有必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在上面的。对于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每天抽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统一处理。

只有那些可以改变你的认知或行为方式、可以帮助你做出更优的决策、给你带来更多机会和可能性的信息,对于你来说才是有价值的信息,才能称之为“知识”。

知识的分类

按照知识的内容划分,知识包括四类:“知道是什么”的事实知识、“知道为什么”的原理知识、“知道怎样做”的技能知识、“知道是谁”的人际知识。

事实知识是最基础的知识,是任何知识体系的基石,它指的是特定的事实或者现象。对于历史学来说,各种史实就属于事实知识。虽然我们知道了中国古代朝代的演变历程,也很难有什么实际的用途,但是你不知道这个别人会认为你很无知、很缺乏常识。各学科的基础性的事实知识,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纳入到了常识的范畴当中,而缺乏常识会让我们吃很多亏、让我们面对海量信息时缺乏基本的判断力和分辨力。

原理知识是更加具备普遍性的知识。原理知识来源于我们对事实知识的收集、分析、归纳和总结,我们从中提炼出了一种假设或理论,这种假设或理论可以解释很多繁复的、表面上毫不相干的现象。例如万有引力理论既可以解释苹果落地,又可以解释潮涨潮落。对于原理性知识来说,越是普遍、越是能够解释和预测更多现象,它的价值也就越高。但是并不存在任何一种假设或理论可以解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即使存在,它也是不可证伪的。任何具备实际价值的假设或理论都有其适用边界、有其成立的前提条件,超过了这个边界,就很可能犯错。

技能知识就是我们具体该怎么做的方法或者某种技能。这些方法可能会有理论的依据,也可能仅仅是经验的总结。对于技能方法类知识来说,我们同样需要明确其适用范围和前提条件,一般而言如果我们知道了方法的原理,也就可以较为清楚地把握它的边界了。但是我们不可能为了用手机,就去学习手机制造和开发的各种软硬件知识。很多情况下,我们只需要知道怎么做,而不必花时间精力掌握它的来龙去脉,这是这个领域的专家需要掌握的。而对于不清楚原理的方法,我们在迁移推广时要谨慎小心一点。

人际知识就是当我们需要获得某些知识、解决某些问题时,我们知道哪些人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你生病时,你要知道找医生,当你遇到法律问题时,你要知道哪里可以获得法律援助。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专门化的当代,我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寻求专家的帮助不失为一种良策。而对于个人而言,你的人脉越广泛,你对你交往的朋友的能力了解越充分,就越有可能在需要时找到合适的人帮助你。人际知识的管理也是一项重要的知识管理内容。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指的是那些可以用语言文字清晰表达出来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直觉经验、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不能够清晰表达出来的知识。事实知识、原理知识和人际知识往往是显性知识,而我们掌握的技能往往已经成为了隐性知识,例如你不需要在头脑中回想关于开车的各种知识点就可以熟练地驾驶汽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是截然二分的,一种知识或技能可能同时包含二者的成分,只是所占比例大小的差异。我们学习技能时需要将显性知识将内隐化,而个人经验、直觉、思维方式等隐性知识经过提炼总结也可以表现成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的基础是陈述性记忆(或外显记忆),隐性知识的基础是程序性记忆(或内隐记忆)。按照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有无,我们可以把知识的掌握程度分为四个阶段,彻底的无知,知道原理但不能灵活应用,可以灵活应用但不懂得原理也无法很好地表达,懂得原理并可以灵活应用。一般而言,第三、第四个掌握阶段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知识金字塔

知识结构可分为3个主要层次:第一,基础层次,基础的知识,是人人都要具备的基础能力,例如学习能力,人际能力,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不必面面俱到,但最好不要有明显的短板,任何一方面的短板都会对个人的生活和发展构成很大的障碍。第二,中间层次,即较为系统的本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特色,体现出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特点和特色,也是我们主要创造价值的方式。第三,最高层次,这一层次是知识工作者的优势所在,它包括你从事专业的最新成就、技术发展、方向和动态的知识,也就是成为某个领域内的顶尖专家。

对于个人而言,需要夯实基础知识和能力,不要存在明显的短板,对于专业知识和能力,一方面需要专精发展,尽可能成为细分领域内最顶尖层次的专家,另一方面有余力则需要了解和学习其他领域内的重要知识。我们需要掌握多学科的基础性原理知识,这些原理知识往往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而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阅读、个人成长、学习方法的内容,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默默加一。大家一起来快乐玩耍~

发布于 2020-05-28 12:42

不要分类!不要分类!不要分类!

为什么?

一般有两种分类方式,文件夹系统标签系统

文件夹系统

  • 优势:因为层级组织是人类思维的基础——我们喜欢对事物进行分类。
  • 缺点:每个实际存在的东西都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比如我临时收藏了一篇关于知识管理的文章,我有一个叫做“临时”的文件夹,还有一个“知识管理”的文件夹,我应该放在哪里呢?

好吧,现在你陷入了困境——文件夹(或树形工作流)的好处在于,它让你接受了一个高层次的问题,并且专注于较小的局部——但是现在你读的每一篇文章都匹配你层次结构中的几个不同位置。

而且,分类是很个性化的事情,别人的分类标准未必适用于你。

这是高赞答案里说的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中,有关宗教的分类 [1]

各种基督教!

这是你在21世纪想要的分类吗?这种偏见在分类系统中普遍存在。

再看看地理知识,这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历史分类——

尽管把巴尔干半岛和亚洲放在同一水平上是件奇怪的事情,但这比杜威的例子更难让人嘲笑,因为这太令人困惑了。由托马斯·杰斐逊创立的国会图书馆,那有一群工作人员,没有懈怠,他们整天只想着分类,确是这么个结果。

文件夹系统就是这样分类的。而且过去图书馆的分类方案也简单机械地扩展到数字世界。


标签系统

  • 标签是比文件夹系统更好的分类方式,但是标签分类通常模糊而广泛,他们描述的是弱关系。所有给定的标签都被显示为相关,查找标签关联内容时,将成为一个混乱无序的列表,用户必须一条一条的看,才知道哪些有用,并且要人脑提前猜测应有的结构。
  • 标签优点是可以创建重叠的集合,适合浏览并引发洞察力;缺点是无层级的,低关联度的,混乱的,所以很难合并在一起,并且要人脑提前猜测应有的结构。

Roam Research是以标签为分类方式的笔记工具,这里引用一下王树义老师的文章,可以看到当你记录到一定数量的文章时,标签管理的文本关系将会变得多么可怕。

要搜索!要搜索!要搜索!

广义上讲,搜索是标签的一种,搜索输入的内容就是标签,它可替代标签。

Google之所以这么快就被人接受,原因之一是Google明白不需要层级,也不需要文件夹系统。

谷歌可以在听取用户的意见后决定是什么,而不是试图提前预测你需要知道什么。

搜索是我们对链接基础结构的信任,并从该链接结构中获得了效率的大幅提高

不过,基于关键字的搜索仍然是无序的。

AI搜索

搜索后按语义相关进行AI排序,就是一种有序的标签。

目前来看,最有价值的知识管理方法,就是基于AI的搜索功能

介绍一个文件管理工具,DEVONthink,它能够利用AI算法在数据库中,找出其他和当前打开的文件相关的文件,换言之,它可以根据词汇的重叠程度自动分析文章或笔记之间的关联程度,提供“See also”功能,让内容关联最紧密的文章集中显示。这种关联并不是基于“关键字”,不是基于“标签”,而是基于文本的内容;这一切都是智能的,不需要人工干预的。当然,由于DEVONthink不能解决中文分词问题,对中文材料只能以句子作为判断单位,效果就差多了。


总结

希望能有一款基于中文AI搜索的知识管理工具,代替文件夹分类、标签分类等传统的方式。

补充:适合分类的场景

元素周期表应该是一个完美的例子。通过用原子核中的质子数量来分类元素,周期表在物理上接近本质。这时,这种分类一个非常强大的知识组织方式,几乎完美。

看看这类属于什么场景?

只有大约一百个元素;种类简单且可推导;质子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只有元素可以被分类,而不是分子;没有混合元素等等。

发现了吗?

适合分类的场景应该是:小型知识库,正式类别,稳定的实体,边界清晰,垂直领域场景。

适合的人:专家。

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都不是高效的方法,最好的办法是搜索。但如果你是专家或者要做个人的百科全书目录,分类是一个合适知识管理方式。

参考

  1. ^Shirky_2005_Ontology_is_Overrated  https://archive.fo/a8Uyp
编辑于 2021-02-22 20:40

按形式逻辑的分类,要注意两点:

1.每个待分类的条目一定能被分进一个类别里(最好使的莫过于“其他”)

2.每个待分类的条目只能属于某一个类别

为了检索方便要注意3点

1.类别与子类别及子子类别数目不能太多(我用的是数字编号,0-9十个以内,例如1.0.7.4)

2.能用上标签的尽量贴上标签

3.分类和贴标签的时候,一定要按自己的习惯来,不然找的话可能会比较费劲


最近对分类问题有了新的思考,以下是最近更新的部分(主要是以电脑的文件管理为基础的总结)。

分类问题的本质是对分类对象(范畴)的理解。

只有对范畴有一定的了解,认知和思考后,才能有逻辑清晰、简洁扼要、高效方便的分类方法。这里就得提到分类的用处或者说评价一种分类合理与否的标准。

一个合理的分类要满足三大要求:

1.高效地分类新入手的条目

2.方便地查找到所需的条目

3.他人较容易地理解自己的分类方法

总的来讲共有两种分类方法:树状分类和标签类。

树状分类又可以分为两大类:时间顺序类,属性从属类。

时间顺序很容易理解,按照一个范畴的发展或者一个事件的推进,先划分为大的时间段,然后再每个时间段里分为更细小的时间段。这种分类方法很适合一个Project的执行记录,一个事物的发展历史。这种分类也就转化为安排节点的问题。这时候就有必要考虑事件发展的breakthrough或者关键属性变化点。

属性从属法,则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人就有不同的看法和偏重。有几点要点:

1.不同树枝间尽量互斥

2.树枝数目不宜太多,否则在分类时会很费时间。有一种解决办法是-将交集稍大的树枝间用&连接起来作为一个树枝。

3.决定树枝划分的属性要统一。如果要用用途作为划分属性,就不要用场景作为划分树枝,至少是在本级的树枝划分中,次级划分也尽量采用统一的划分属性。

分类问题的最tough的部分就是大多数范畴的组成部分是多属性的,既可以划分到A树枝里也可以划分到B树枝里。未解决这一问题,标签应运而生。就本质而言,标签本身也是一种属性(组成标签云),只不过这种属性没有比较严格的逻辑关系-统一的分类属性下互斥关系+从属关系。时间节点的划分也要参考属性,所以标签并不是与树状结构互斥的,而是互补的。

如何列出标签?

1.将自己理解到的或者是参照别人的属性列成标签(最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因为标签主要是用于查找的,只有符合自己的感觉才能保证较高的查找效率)

2.每个条目所贴标签数目不要太多。数目的增多意味着属性的细化,这些是很费时间和精力的。5个以内,3个正好合适。当遇到只能贴一个标签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感觉走。例如音乐文件的风格。

3.因为是在树状结构里列标签,树状属性难免会加入标签中。这里有一个要点,要把子树枝属性拆开成两个三个父树枝属性,这样可以避免标签总数上升。标签总数的减少有利于管理。

如果遇到硬伤怎么办。比如一个文档同时属于两个分类(一首歌是由两个人唱的,文件夹是按照歌手分类的),但又要保证文件更新的同时性。解决办法是快捷方式的采用。(可惜快捷方式没有快捷方式,不然更新会方便很多)。

由于分类的查找其实才是最主要的目的。所以有时候的模糊分类也不需要太多计较,因为大致的树+时间+标签已经能让我们在几个筛选出的条目中选择了,剩下的一一查看即可。

最后说一说,分类方法的更新。在了解一个范畴的初期我们对它的理解与掌握这个范畴时候的理解很不一样,很有可能在后期,我们面临更改分类方法的问题。比如以前我是用歌曲的语言来分类音乐文件,后来发现很多局限性,决定采取国别地域分类。如果更改的话会面临一个浩繁的工程(当年我该音乐文件夹断断续续改了几个月,毕竟是几千首歌)。

这时候要考虑几点来决定采取什么行动。

1.对于这个待分类的范畴的需求是什么。如果外部性的强制要求,或者是如果分类支离破碎,无法达到目的,只能推倒再来了。可能是个诀窍-先改标签,再将条目移至新的树状分类中。如果只是完美主义的强迫需求的话,我感觉需要克服一下。

2.如果需要分类体系只是作为reference的话,能不改就不改了吧。改一改标签,方便查找即可。

3.寻找好的工具。音乐文件的分类如果使用好几个软件的话,事半功倍。文档管理的话有专门的PKM管理软件。也可以尝试自己制作工具。

编辑于 2014-03-09 09:51

有一个新定义的知识分类方法HKC,可以参考一下:

定义了一种新的知识分类方法HKC,有没有人感兴趣一起完善起来?
发布于 2014-09-06 17:36

如大家所说的一样,不同的人因为面临不同的资料,都有自己的分类方式,但是分类的方法都是大同小异的。

因为本人平时写的东西相对较多,所以重点讨论想法型的分类

*量变引起质变,当你所要处理的资料达到一定数量级后,就要另寻方法了。


● 材料:

1◆他人的

>>一些『硬』文·理性认知

技术性的知识——大家共同享有

>>一些『软』文·感性认知

个人的想法——与个人相关

2◆自己的

>>想法,心情,计划...


● 分类形式:

1>树状式(电脑文件夹式):有多级分类,一个文件夹内部还能建立新文件夹

2>标签式:类似于知乎,一个文件夹下不能再建立新的文件夹



● 我要处理的问题及分类方式:

◆收集型(知乎类)的分类处理

这种更多的是方便以后,能在某些时刻找到曾经看到过的资料,能够提供一些参考

按照时间频率来看都属于『曾经有过』→因为没有那种待处理的事件

>>按照『贴标签』的方式进行存放

一篇文章可以隶属于多个范畴

1>按照学科分类

2>按照功能分类


*尽量不要用那些概念模糊、包含量太大的词语来命名




◆想法型(便签类)的分类处理

便签更多的是个人的想法

→故可以将那些『硬』知识放在一个范畴

→更多的应该是对个人想法的分类

1>从类别来看

·一些计划、记录 +note plan

·一些心情 +feeling

·一些想法、思想 、收集 + ↓ (下面再具体分类)


3>从思考进度(难度)来看

----也是『需要处理』的分支

·提出问题 Raise

·想过还要想 Boost +ing

·想过搞定了 Bingo +ed

·想过太难了 Block +…






● 总结:

>>那种『需要处理』的文件弄完之后可以移到别处 :

Raise→Boost→Bingo

↓___________↑

Block


>>命名里面可以包含多个信息

·主题+时间频率 ”主题“ 就是自己命名时想到的名字

因为大家处理的资料不同,我这里只是从(主题+时间频率)进行命名分类的。大家可以按照这个思路

这是我便签的命名,就是这个思路的



● 升华:

分析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不相交的维度分析,然后一个『答案』可以从多个维度显示信息

例如数学上一个坐标(1,2,3),其中就显示了x,y,z三个维度交叉的信息。

* "『』"代表都是广义的

编辑于 2014-11-09 18:54

知识可以按照许多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1、根据知识的主题或内容进行分类。例如,知识可以按学科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也可以按领域分类,如艺术、科学、工程、医学、商业等。
2、根据知识的形式或方式进行分类。例如,知识可以按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分类,也可以按照经验知识和知识体系分类。
3、按照知识的用途或应用领域进行分类。例如,知识可以按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分类,也可以按专业知识和通用知识分类。
4、根据知识的来源或产生方式进行分类。例如,知识可以按自然界的知识和人类创造的知识分类,也可以按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分类。


在人工智能领域,有许多分类的方法,比如主题模型、标签抽取、知识图谱等。

  1. 主题模型是一种用于发现文本中隐含的主题的方法。它可以用来将文本划分为若干个主题,并为每个主题生成一个词汇表。主题模型通常使用一种叫做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的算法来实现。LDA 假设文本中的每个单词都是由若干个主题生成的,并建立一个概率模型来描述文本中单词出现的概率。
  2. 标签可以用来描述文本的内容,并且通常被用来对文本进行分类或索引。可以使用机器学习方法训练数据来学习如何识别关键词。常用的机器学习方法包括支持向量机(《机器学习》第6章)、决策树、随机森林、CRF(《知识图谱:认知智能理论与实战》第3章)等等。
  3. 在知识图谱中,知识可以通过实体类型和实体之间的关系类型来进行分类。例如,实体类型将实体分为不同的类别,如人物、地点、事物、机器、物料等。在知识图谱中,进行知识归类的算法被称为实体抽取(《知识图谱:认知智能理论与实战》第3章)和关系抽取《知识图谱:认知智能理论与实战》第4章。

发布于 2022-12-26 10:01

我把我掌握的知识分为5类

  1. 应用科学;比如考古,能源,材料科学学等等
  2. 文化与文明;比如历史,地理(这个要分哪),语言等等
  3. 信息; 比如互联网,科技,数据等等
  4. 生活;建筑,教学技能,饮食健康,营业养生,交通等等
  5. 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天文,地理(这里是偏学术的技术),地质学等等

人类发展到今天,信息的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学习的速度。信息数据的极度膨胀,令人应接不暇。势必要进行归类划分。但是任何信息,任何数据的属性如何分类,确实是大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我会把对自己重要的信息或者知识进行分类,为了便于搜索。例如我会把广义的问题分成5大类,然后再去其中细分。 比如对一些数学公式的掌握,我会把它分类到 自然科学-----数学------数学公式 这个类别。对于厄尔尼诺现象,我会划分到自然科学--------气象------气候 这个类别里面。 再者本人是IT人士,主要技能大多会在信息 这个大类里面,这个大类的级别也比较高。再就是今天做了一道菜,可以把心情心得记录在 生活-----饮食(营养)-----食谱 之中。很多很多。
分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为了提高搜索速度,为了尽量避免冗余,也需要根据个人兴趣,个人特点去分类。比如痛恨政治,就会把一切有关政治的信息,首先过滤掉,或者把他的重要级别调制最低。 喜欢体育,也可以经常的关注他,把它细分出来。
因为大脑的功率远远超越了双手与嘴巴,即使是十双手敲键盘,十张嘴去论述,也不够人们去表达他的思想。
科学的学习技能,掌握好归纳法,对自己能力的提高还是很有必要的。



这是我自己回答? 13年?一点映像都没有关系

编辑于 2018-10-23 09:21

Atitit 个人信息数据文档知识分类

1.1. 知识分类法,参照图书分类法 1

2. Attilax知识分类 2

2.1. 公共文档(一般技术资料,通过标题可以网上搜索到的) 2

2.2. sum Ati sum doc 2

2.3. sum Ati doc mini 2

2.4. Sum Pic info 2

2.5. Music 2

2.6. v 2

2.7. Foto ppl 人物摄影 3

2.8. Foto pose 拍摄姿势摄影 3

2.9. Isho 衣物摄影 3

2.10. Isho hot 3

2.11. Write art书法 3

2.12. Sum isho man 3

2.13. sum case prj 3

2.14. sum pato 3

2.15. sum secrt foto 3

2.16. sum_arm 3

2.17. sum_atiinfo 3

2.18. sum_fams_paint 3

2.19. sum_fav_gif 3

2.20. sum_hunt 3

2.21. Sum log diary 3

2.22. Sum log cyar 3

2.23. Sum log cyar lee 4

2.24. sum_magic 4

2.25. sum_map 4

2.26. sum_music_fav 4

2.27. sum_prj_code zip 4

2.28. sum_sketch 4

2.29. sum_trave 4

1.1. 知识分类法,参照图书分类法

国内的五大部类,22个基本大类

国内的主要是 中图分类法,还有一个人大的分类法基本就是人大在用。
国外的有 杜威十进制分类法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这两个是主流

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 a--z 也是差不多而是多个分类

2. Attilax知识分类

2.1. 公共文档(一般技术资料,通过标题可以网上搜索到的)

2.2. sum Ati sum doc

2.3. sum Ati doc mini

2.4. Sum Pic info

2.5. Music

2.6. v

2.7. Foto ppl 人物摄影

2.8. Foto pose 拍摄姿势摄影

2.9. Isho 衣物摄影

2.10. Isho hot

2.11. Write art书法

2.12. Sum isho man

2.13. sum case prj

2.14. sum pato

2.15. sum secrt foto

2.16. sum_arm

2.17. sum_atiinfo

2.18. sum_fams_paint

2.19. sum_fav_gif

2.20. sum_hunt

2.21. Sum log diary

2.22. Sum log cyar

2.23. Sum log cyar lee

2.24. sum_magic

2.25. sum_map

2.26. sum_music_fav

2.27. sum_prj_code zip

2.28. sum_sketch

2.29. sum_trave

作者:: 绰号:老哇的爪子claw of Eagle 偶像破坏者Iconoclast image-smasher

捕鸟王"Bird Catcher 王中之王King of Kings 虔诚者Pious 宗教信仰捍卫者 Defender Of the Faith. 卡拉卡拉红斗篷 Caracalla red cloak

简称:: Emir Attilax Akbar 埃米尔 阿提拉克斯 阿克巴

全名::Emir Attilax Akbar bin Mahmud bin attila bin Solomon bin adam Al Rapanui 埃米尔 阿提拉克斯 阿克巴 本 马哈茂德 本 阿提拉 本 所罗门 本亚当 阿尔 拉帕努伊

常用名:艾提拉(艾龙), EMAIL:1466519819@qq.com

头衔:uke总部o2o负责人,全球网格化项目创始人,

uke宗教与文化融合事务部部长, uke宗教改革委员会副主席

,Uke部落首席大酋长,

uke制度与重大会议委员会委员长,uke保安部首席大队长,uke制度检查委员会副会长,

奶牛科技cto ,uke 首席cto 技术总监 研发总监 研发主管 部门总监

uke波利尼西亚区大区连锁负责人 汤加王国区域负责人。

uke克尔格伦群岛区连锁负责人,莱恩群岛区连锁负责人,

uke布维岛和南乔治亚和南桑威奇群岛大区连锁负责人

Uke软件标准化协会理事长理事长 uke终身教育学校副校长

Uke 数据库与存储标准化协会副会长 uke出版社编辑总编

Uke医院 与医学院方面的创始人

转载请注明来源:attilax的专栏

--Atiend

发布于 2017-01-08 00:12
  • 目的:

分类是为了方便检索,整合,回顾, 使待分类词条分入对应类别

  • 逻辑分层:

内容---标签---类别

  • 分类形式:

1.树状式

2.标签式

  • 分别阐述:
  1. 分类

是一个将思想或事物进行识别、差异化和理性化的过程。也通常是出于某一目的,进行分门别类(分组)。

最初的博客页面自带了分类功能;文章和类别是一一对应的。后来对分类进行了延伸,允许子类的存在,允许一篇文章对应多个分类。

2.标签

网络体系里,对某块信息(网址、图像、文件等)的一个非体系的关键词或术语。有了这种元数据(描述数据的数据)的辅助描述,有利于再次浏览或搜索原数据(被描述的数据)。标签有利于搜索引擎优化。

标签诞生起就是一对多的形式。由于它也可以用作“分类”,所以它们之间界限不清,容易造成困惑。

  • 区别

1、建立联系的方式不同

分类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先有分类,尔后才有内容。

标签是自下而上的,一定是先有内容,才有标签。

这就决定了它们的维度不同。分类是抽象化,大纲级别;标签是实例化,关键词级别。

2、描述的类型不同

分类描述的是属性,故名“分门别类”。花是花,树是树。

标签描述的是内容特征,所以叫做“打标签”,有点像“扣帽子”。

  • 项目

最近因接手百科项目,刚好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应该先有内容还是先有分类?

下面这个是我部分分类:

img.pmcaff.com/Fvx7Cuza

我在想做内容时常发现,事先固定好的 分类(categories)并不完全适合以后发展,需要不断再调整。这种情况并非偶然,所以我在想,这到底是我们没用好还是根本就不应该这么用。

标签(tags)的情况和分类类似,在传统组织方式中,分类必须创建于内容之前,而标签必须创建于内容之后。也就是说,分类和标签的根本区别在于创建先后顺序。

第一阶段,只有分类

内容——分类

这里的分类往往限制在一个维度里,当树状结构复杂到不可调和时,出现瓶颈是迟早的事。传统分类的问题,在于既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也不能完全表达创建者对内容属性的认知。

第二阶段,分类与标签并列

内容——分类 内容——标签

流传的公理指出,标签是分类的最好补充和扩展,是体现社会性的最好方式。标签和分类同时作用于内容,之间没有逻辑关系,这是现阶段最流行的组织方式。但在信息获取的角度,他们是两条独立的路径,显然还不算最优方案。

第三阶段,标签归属于分类

内容——标签——分类

任意创建内容,使用标签建立内联,概括为分类后推送给用户。分类做为对标签的归纳,不直接作用于内容。也就是说,能够大量聚集的标签组成分类,满足二八原则,其他不能聚集的形成长尾频道,通过显隐两条线来贯穿用户的所有内容需求。

如果成立,意义将远远大于纯粹的标签,同为多维结构,有序必然强过无序。

硬伤:

话说分类的硬伤,大家都会怎么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思路?

1、交叠

EG:一首歌是由两个人唱的,文件夹是按照歌手分类的

2、更新分类维度

树状式分类不够用,或者出现交叠?这样的情况,我们就没法满足mece原则了。

发布于 2017-05-25 18:38

参考维基百科分类索引

发布于 2019-06-18 17:37